文
AME科学编辑部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从危险因素到临床心血管事件链,血管病变是其病理基础和关键环节。对于高血压患者,血压增高可通过血管壁机械应力增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过度激活等引起动脉僵硬度增高。另一方面,动脉僵硬度增加,动脉弹性减退,顺应性下降,动脉压力反射能力降低,又进一步导致血压增高,从而引起恶性循环。大量证据显示,动脉僵硬度的增加是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理想的降压药物不仅要降低血压水平,也应对动脉僵硬度起到改善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beta受体阻滞剂以及钙通道阻滞剂(CCB)均可不同程度的改善动脉僵硬度,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既往研究显示,不同种类降压药甚至同一类别降压药中的不同降压药对动脉僵硬度的改善程度并不一致。但是,针对不同种类降压药对动脉僵硬度影响的比较,尚缺乏大型临床研究。
近期,XiahuanChen等作者在JTD杂志发表一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ARB类药物在改善动脉僵硬度方面优于其他降压药1。
这篇meta分析共纳入10项RCT研究(图1),这10项RCT研究发表于-。纳入样本范围为40-(合计:人)。纳入的10项RCT研究中,关于高血压患者随机分配至缬沙坦或对照组后的PWV改善情况,共7项研究对PWV的改善情况进行报道,其中有4项研究报道了药物干预前后PWV的变化幅度,4项研究对治疗前与治疗后PWV水平进行分别报道;关于随机治疗前后AI改善情况。关于随机治疗前后AI的改善情况,共4项研究进行报道,有3项研究报道了药物干预前后AI的变化幅度,有2项研究只提供了治疗后的AI值。
图1.文章检索流程
ARB类可降低PWV,但不显著优于其他降压药
图2.PWV随机治疗前后改善程度的分析结果
四项研究提供了药物干预前后PWV的变化幅度,由于研究之间存在较大异质性,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结果进行合并。结果发现ARB降低PWV的能力虽然优于其他降压药(MD:.76,95%CI:-78.70-.23),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如图2a所示。
四项研究提供了药物治疗前后的PWV结果,采用SMD法对治疗后的PWV进行了合并,由于研究之间异质性不大,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结果发现与其他降压药相比,ARB降低PWV的效应并不显著(SMD:0.04,95%CI:-0.16——0.24,P=0.71)。
治疗前后AI变化值
图3.AI随机治疗前后改善程度的分析结果
三项研究提供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AI的变化值,由于这三项研究之间存在较大异质性,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其合并,结果显示:ARB降低AI水平优于其他降压药(MD:8.94,95%CI:2.18-5.71,P=0.01)。结果见图3a。
两项研究只提供了治疗后的AI值,采用SMD进行合并后发现ARB和其它抗高血压药物改善AI的能力大致相似(SMD:0.03,95%CI:-1.20--1.26,p=0.06)。结果见图3b。
ARB改善动脉僵硬度的病理生理机制分析
既往大多数研究表明,ARB类降压药在改善动脉僵硬度方面优于其他降压药,ARB类降压药可改善动脉僵硬度,一方面得益于其降压作用;一方面也是因为ARB类药物可使血管平滑肌放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动脉血管厚度和胶原含量,使平滑肌细胞肥厚得到逆转。但是鉴于有研究表明,短期内使用ARB类药物即可改善动脉僵硬度,因此ARB类药物改善动脉僵硬度可能不仅与血管结构改善有关还与血管功能改善相关。此外,体外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II可明显抑制人类脂肪细胞脂联素的表达,ARB类药物可通过增加血清脂联素浓度改善动脉僵硬度。此外,ARB可降低骨骼肌以及单核细胞中TNF-α浓度(但是这一作用尚未得到证实),TNF-α可抑制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的表达和分泌,因此ARB类药物或许也可通过这一通路增加脂肪细胞脂联素的表达。
结论
ARB改善PWV水平并不优于其他种类降压药,但是ARB在改善AI水平方面优于其他种类降压药。总体而言,ARB在改善动脉僵硬度方面优于其他降压药。
英文原文作者:
1ChenX,HuangB,LiuM,LiX.Effectsofdifferenttypesofantihypertensiveagentsonarterialstiffnes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of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JThoracDis5;7(12):-.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英文原文AME科学编辑部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