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西海战怎么回事,无敌舰队为什么会输

最近看完加勒比海盗5,重新燃起了对于风帆时代的向往。比起躲藏在炮塔装甲里数浪花,执舵扬帆探寻未知、弥漫硝烟中面对面拔刀开炮似乎更能激发起心中的热血。

对于风帆时代,去了解认识的最好的切入点个人认为便是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西欧近海要道英吉利海峡,被公认为历史上四大海战之一。

之所以认为这场战役是了解风帆时代的切入点,是因为这场战役过程、结果几乎牵扯到了英、西两国海洋争霸的方方面面:技术细节与人员编制、风向与洋流、人类的努力与自然的难测、国家战略到前线战术、过去的辉煌与未来的变革、宫廷政治的残酷与将军之间的龃龉、实力差异下的鏖战与扭转乾坤的计谋。

当对这些有了大致认识之后,尽管背景时代有差异,但再去观看《加勒比海盗》系列又有另一番感觉。

战争的开始背景需要从英西两国当的海洋战略谈起。16世纪的西班牙作为掌握殖民地与大西洋航线的海洋霸主,坐拥殖民地资源与奴隶贸易的巨大利益,特别是在腓力二世吞并葡萄牙之后,源源不断的新世界财富与强大的海上力量使得西班牙成为当时欧洲的超级帝国。腓力二世本人则来自强大的哈布斯堡家族,除了西班牙与海外殖民地,还拥有西西里、那不勒斯、米兰和法国部分地区以及富庶的尼德兰。他还是一个狂热、虔诚的天主教徒,生活近乎清修,但却勤勉政事,终日埋身于文件中。他大支持设立宗教裁判所、打击处决新教在内的异教徒,毕生致力于建立一个天主教帝国。(ps:腓力二世还有一个身份:英格兰国王!他年轻时作为哈布斯堡家族王子娶过伊丽莎白的姐姐,上任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但婚后他一生几乎没有在英格兰住过。两人在信仰天主教、打压新教上情投意合。玛丽一世也因为残酷的宗教政策而被称为“血腥玛丽”。玛丽死的早没有子嗣,为了谋求联盟,腓力二世还向伊丽莎白求过婚,但“童真女王”自然没有应允。这又是另一段纠葛了。)

多年后当初的求婚对象、如今作为他要置于死地的对手——信仰新教的伊丽莎白一世此时为了稳定英格兰国内政局,采取了宗教兼容政策。但是天主教与新教的冲突仍旧贯穿于其统治时期。

经济上,不列颠群岛上资本主义初期的手工工场发展起来同时也在积极开拓海外利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航海家兼海盗、私掠船船长约翰霍金斯、弗朗西斯·德雷克(发现德雷克海峡的那位)。

私掠船这种国家鼓励的海盗行为,源自于欧洲国家之间此起彼伏的战争。在海军无暇顾及以及不便出面的情况下,作为补充力量,国家认证的民间武装私掠船就成为了各国袭扰对方商船、劫掠财物的最好方式。在西班牙主宰美洲与大西洋的时代,后起的法国人、英国人无力正面挑战西班牙海上力量,私掠船就成为了一种非对称的竞争手段。西班牙人对此深恶痛绝,视为海盗行为,对私掠船长悬赏通缉。除此之外,英国通过约翰霍金斯开辟的“三角贸易”进行贩运黑奴,经济活动渗入到西属中美洲,被西班牙认定为走私行为。

十六世纪中叶后,英西两国的天主教与新教的之争、海洋利益的冲突酿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只差一个导火索就足以引发战争。

这个导火索就在尼德兰(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地区)。

这一地区西面是直通大西洋的北海、东有莱茵河等多条河流深入内地,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地区富庶。长久以来属于哈布斯堡王朝的属地,腓力二世继承后归于西班牙统治。在16世纪中后叶,由于民族意识觉醒、加尔文新教与天主教矛盾、新兴资产阶级对于税赋的不满、封建专制剥削压制变本加厉,终于爆发了旷日持久的尼德兰革命(—)。

为了镇压革命,腓力二世调集了打赢意大利战争的1.8万军队经法国北部进入尼德兰地区开始了恐怖统治。在镇压不力的阿尔瓦公爵被召回后,继任尼德兰总督的帕尔马公爵围攻了重要港口安特卫普。这一军事行动引起了英国人的恐慌,因为一旦西班牙强大的陆军在尼德兰站稳脚跟,取得港口控制权,就能趁航运之便直取跨海相隔多海里的大不列颠岛。

16世纪欧洲大陆威名赫赫的西班牙方阵为了自身安全考虑以及对于新教的支持,年伊丽莎白一世便与尼德兰签订了《楠萨奇条约》,出兵并提供援助的同时获得的尼德兰两座卫戍城市暂时控制权,其中一座扼住了安特卫普的出海口。虽然安特卫普最终仍被帕尔马公爵拿下,但出海口在英国手里。这也是后来无敌舰队选择在法国加莱停靠的原因。

于是《楠萨奇条约》被腓力二世视为伊丽莎白对西班牙的宣战。断断续续长达二十年的英西战争开始了,此时距离无敌舰队之败还有两年。

这期间最重要的军事行动就是年德雷克突袭西班牙加的斯港,破坏了部分舰只与大量装载物资的橡木桶。这次突袭直接动摇了腓力二世辛辛苦苦稳定的国内政局,还埋下了无敌舰队的补给隐患。于是腓力二世决心对英国发起一场大规模入侵,推翻伊丽莎白在英格兰的统治彻底征服不列颠。

年5月末,梅迪纳·西多尼亚公爵率领由艘战舰组成的无敌舰队在里斯本起航驶向英吉利海峡。为了打造这支舰队,腓力二世花费了0万金币相当于殖民地五年的财政收入。其中主力舰艘,以上的大型战舰62艘,水手船员多人,士兵近两万(包含登陆作战的部队)。

而英国凭借完善的船员登记制度,迅速召集了艘的大舰队,但主力舰不到一半,吨以上的只有13艘。其中船员水手多人,而士兵数量却大大少于西班牙。

这就涉及到了双方技战术特点:西班牙:克拉克船体艏艉高大、船型宽大吃水深、船长不管作战(有专门作战船长)、士兵多于水手、火器装备率不到一半、善于古典式接舷作战、火炮是陆地式的两轮炮架再装填慢、炮手没有专门副手。

英国:英式盖伦船艏艉低矮、船型修长航速快、船长拥有最高指挥权、水手多于士兵、作战方式是炮战、火器装备率高、装备大量轻型长管卡弗林炮、四轮炮架装填快、炮手配备专门副手。

帆更多、操控性更好

电影《加勒比海盗》中以航速著名的黑珍珠号,典型的英式盖伦船。

总的来讲双方特点就是:西班牙人要依靠船高人多正面强上,英国人则需要凭借速度、火力保持距离放风筝。

现代人回看历史当然觉得英国人先进,但就当时而言,由于火炮技术不成熟,威力指标不稳定,两种作战方式在实战中并没有决定性的战力差距,更多的是双方舰队的及船员的任务需求导致的:西班牙需要维持大洋两岸殖民地统治,运输大量物资人员,因此舰只需要兼顾海战与陆地需求。而且如城堡一样高大的克拉克船体在接舷战上拥有巨大优势。

西班牙的两轮炮架(常常需要陆战士兵放下武器配合炮手进行操作)西班牙人会在敌我接舷之时释放全部侧舷火力,然后交给数量优势的步兵进行肉搏夺取敌船,基本上不用担心再装填的问题。

英国船长多是私掠船出身,高速的英式盖伦船适合海上截击,以火炮彻底制服对手,抢完就跑避开人员伤亡。(约翰·霍金斯对于英国新式盖伦船以及作战方式的改革有做出了重大贡献。)

英国的四轮炮架(炮手有专人配合)

当时英国手工工场发展迅速,高炉技术普及,从而使用新的浇铸工艺制造炮弹、炮管,对船体的破坏力与质量稳定性优于西班牙传统人工雕刻的石弹与传统工艺的火炮。这让英国的私掠船长们对于使用火炮更加自信。

年7月29日,无敌舰队已经进入英吉利海峡,出现在英国西南边康沃尔郡的海平线上,靠近普利茅斯外海。而此时英国人的舰队已经在德雷克建议下选择了普利茅斯港作为集结地,却因为风浪无法出港。

双方战术思路。

西班牙:腓力二世的目的是摧毁英格兰,因此西班牙舰队的最终目的是登陆作战。海军和帕尔马公爵都提出了以自己为主力的登陆方案,在综合意见后,腓力二世敲定了一份看似万无一失的联合作战计划:舰队跨越英吉利海峡与尼德兰的帕尔马的陆军于泰晤士河马尔盖特登陆会合,凭借大口径舰炮与帕尔马的陆军精锐顺泰晤士河一举攻克伦敦,再横扫整个英格兰。无敌舰队的统帅梅迪纳·西多尼亚谨慎的执行着国王的计划,因为接替病故的原人选紧急上任的他并没有海战经验。为此他多次否决了属下的海军将领李卡尔德的应变策略。

英国:英国统帅也是没有海战经验的查尔斯霍华德勋爵,文职官僚出身。幸运的是他的副手弗朗西斯德雷克骑士——传奇海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关心财务与自身身家性命的女王陛下也并没有想法干涉海军作战。德雷克给出的策略是在无敌舰队进入英吉利海峡后,利用上风优势追击无敌舰队,阻止其在英国南部登陆。上风与下风各有优劣,总的来讲上风利于进攻、下风利于与对手保持距离。上风船身向敌方前倾,水线下船身隐藏的多,下层则相反,船身暴露的多。而船型设计不同会放大上诉差异。

这种策略是有风险的,跟随在威胁自己都城的敌人后面,袁崇焕就吃过这方面的大亏,同样伊丽莎白一世也在经历着如崇祯一样的恐惧。伊丽莎白不是崇祯,但留给英国人的时间不多了。

年7月30日西班牙舰队继续穿越英吉利海峡。风向转变潮水转向,英国舰队出港,目的是阻止西班牙人获取深水港。下午三点,英国人发现西班牙舰队。普利茅斯外海作战(西北风)7月31日,西班牙人发现英国舰队从南北两路从后包超西班牙舰队。

西班牙舰队为了维持阵型,私自行动的船长甚至会被处决。因此在海战中,英国船长都认为遭受攻击时,西班牙战舰像羊群一样紧紧挨在一起。

英国人保持最远甚至码左右的距离对无敌舰队开火,最近的时候是“滑膛枪射程”。西班牙人战舰则保持严密的新月阵型,掩护中部脆弱缓慢的运兵船、补给船。激战一番后,英国人没有直击沉任何目标,西班牙人也没找到接舷战的机会。此时无敌舰队突然陷入混乱,圣萨尔瓦多号发生爆炸,另一艘主力舰罗萨里奥号主桅撞坏瘫痪无法跟上舰队,被西班牙人遗弃。

经过白天激战,射速是对方几倍的英国人发现自己陷入弹药不足的困境。而西班牙人也为被拖累的进军速度而苦恼,更要命的是梅迪纳西尔尼亚一直没能跟帕尔马公爵取得联系。

夜晚,负责为舰队领航的德雷克为了掠夺带有大量金钱与弹药的罗萨里奥号,不惜熄灭了灯光。在罗萨里奥上,德雷克发现了西班牙射速缓慢的原因,不是战术,而是庞大沉重的两轮炮架根本无法快速装填,这一发现使得德雷克认为可以交战距离迫近到码甚至更近。但在他得到补给和情报的同时,英国人却被无敌舰队拉开了距离。

(这里插一句为什么双方的主帅都是不通海战的陆军将军或文职官僚。这是因为那个年代战舰上的很多制度都未建立起来,航行在外抗命现象经常发生,这也是为什么西班牙有两个船长(一个航海一个作战)的原因:接舷式的阵型作战对于纪律要求非常高。而英国舰队船长多是海盗出身,也就无法避免抗命的现象,德雷克贵为舰队二把手还犯下这样的错误在西班牙人看来足以处决了。这也促使后来英国人建立现代海军制度。总之,主帅不是海军出身是为保障国王的权威,但却与作战效果不一定相关。)

第五天,德雷克等经过一天的追赶,才逐渐赶上无敌舰队,此时已经迫近波特兰半岛,临近港口城市韦茅斯。为了阻止无敌舰队占领波特兰半岛,英国人发起第二次交战。波特兰之战(西风)

北面一支英国小规模舰队在波特兰外海利用特殊海况引诱西班牙人进攻,导致四艘西班牙战舰被困急流中。南面,德雷克包超无敌舰队侧翼、霍华德则直取无敌舰队中部,直接攻击旗舰。这次英国人缩短了交战距离,最终无敌舰队被驱离韦茅斯外海,但没有损失战舰,继续向尼德兰进军。

英国人并不知道的是,与他们担心的西班牙人会攻占英国深水港不同,无敌舰队统帅梅迪纳到此时并没有登陆的想法,他所烦恼的是无法与帕尔马公爵联系上而无法完成国王的计划。

第六天:

西班牙人逼近怀特岛,索伦特海峡。

随着无敌舰队逼近伦敦,此时的伊丽莎白一世已经感到深深的恐惧,因为她还面临着教廷的暗杀、国内天主教势力蠢蠢欲动。伦敦附近的民兵都已经动员起来迎接西班牙人的舰队。霍华德与德雷克明白必须全力进攻给无敌舰队实质创伤,所以英国人需要迫近攻击但又不能被接舷。第七天西班牙海陆两军还是没有相互联系上,梅迪纳面临选择:回头进攻英国舰队还是执行原计划。于是在于海军将领们讨论后,最终决定占领最近的怀特岛,在那里等待帕尔马的消息。第三场:怀特岛战役8月4日(西风)德雷克建议:作战思路迫近作战。战术安排:1、霍华德分舰队深入进攻西班牙阵型中部。2、一支英国舰队在索伦特海峡利用潮汐优势诱敌。3、德雷克分舰队包超西班牙人新月阵型南侧翼。

在交战中,处于下风向的无敌舰队被风浪与潮汐推向怀特岛东部浅滩区域。

梅迪纳被迫下令转向撤退离开浅滩区域,重回英吉利海峡,西班牙人失去最后一个在英国南部登陆的机会。但是副手李卡德认为不应撤退,应当继续跟英国人争夺关键位置把他们赶入港口,在怀特岛等待帕尔马信息。此时,梅迪纳考虑到英国舰队完好无损又无法和陆军联系,认为无敌舰队不能按计划前往马尔盖特登陆,因此,梅迪纳决定前往就近的法国加莱,在那里与弗兰德斯的帕尔马公爵会合。选择加莱的原因:1、到加莱顺风顺水,防止外生枝节。2、由于德雷克毁掉了陈年橡木桶,用新橡木制造的木桶大量开裂造成食品物资变质腐坏,需要补给。3、由于《楠萨其条约》尼德兰沿海没有可用港口。

尽管英国人阻止了无敌舰队登陆怀特岛,梅迪纳这个相对正确的策略使得对手又陷入危机。

加莱距离尼德兰的弗兰德斯只有几十公里,一旦无敌舰队与帕尔马公爵的人陆军以及运兵船会合,就能随时通过西属尼德兰发起跨海进攻,到时英国将无力反抗。

英国舰队必须全力进攻了。

第八天、第九天,实力未受大损失的无敌舰队到达加莱,并取得当地天主教徒支持与补给。

但加莱港口太小,西班牙人的大舰队只能在加莱外海面下锚,这为后来的战场态势埋下了伏笔。英国人尾随其后,同时得到了伦敦派来的新的船只与弹药补给。

此时,无敌舰队内:1、主帅梅迪纳与李卡尔德产生矛盾,无法听取更专业的建议。2、由于计划有变,梅迪纳得知帕尔马的军队并未做好跨海准备,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完成部队以及物资装船。为什么一定要等待帕尔马而不是直接进攻伦敦或者主动与英国舰队交战呢?没有陆军,无敌舰队的兵力不够征服英格兰;没有无敌舰队,帕尔马缺乏进攻伦敦的重火力以及跨越海峡必要的支持。国王的最终的目的是登陆摧毁英格兰,而不仅是花费宝贵的时间与军力去追逐更加快速灵活的英国舰队。(维持无敌舰队与尼德兰陆军的开销也是惊人的。)

于是保守的梅迪纳决定原地等待,这导致无敌舰队置身于无险可守的加莱外海,暴露在英国人的攻击与洋流及海风之中,仅有一部分小船停靠在主力战舰外侧作为外线屏障。但是按照之前的交战结果来看,英国舰队也没有直接击败无敌舰队的实力,只要西班牙人完成渡海准备,女王和她的国家将面临灭顶之灾。

可见梅迪纳还是有自己考虑的,但英国人想的更多。

霍华德、德雷克等英国将领商议之后,决定派出纵火船,凭借潮水与西风向驶向无敌舰队中心发起火攻。由于可观的损失补偿,英国船长们纷纷捐出自己的船支,八艘纵火船迅速改装完成。

尽管行动中纵火船过早点火而被西班牙人提前发现,梅迪纳迅速命令自由行动规避火船。然而木制战舰上西班牙的船长们开始惊慌失措,纷纷砍断驻泊的主锚,迅速规避起来。火攻并没造成多少直接损失,但后果却更加严重:由于驻锚地在处于无法躲避风浪的开阔海域,大部分舰只完成规避后仅靠副锚无法在复杂的加莱海床上再次系留。最终大部分舰船只能渐渐沿着弗莱德斯海岸线向东北飘离加莱港。

西班牙人的阵型分崩离析,只留下包括旗舰在内的五艘主力战舰留在加莱海面对德雷克的分舰队(1/2的英国舰船)。

格拉沃利纳(海边村庄名)海战爆发(西南风)

但与此同时,飘离加莱海域的其余西班牙战舰在李卡尔德以及经验丰富的西班牙船长们操纵下,仍旧集结起来在在东面与英国人交战。

激烈交战的加莱外海上,英国人凭借绝对数量优势给了西班牙落单的五艘主力舰沉重打击。但即便如此,弹药不足的英国人也根本无力彻底击败无敌舰队。8月8日的作战,无敌舰队损失六艘吨以上的主力,或沉没或被俘。8月9日,风向转北,没有了斗志的西班牙人边战边集合舰队,逐渐被吹向北海,离开英吉利海峡无法再与帕尔马的陆军会合。大自然站在了英国人这边。

四次交战海域。可以看到过了怀特岛之后,马尔盖特(马盖特)之前就没有合适的登陆地点了。加莱本身也不适合庞大的舰队驻泊。

尽管李卡尔德仍旧相信保留大部分作战实力的舰队可以重返英吉利海峡与帕尔马会和,作为统帅的梅迪纳·西多尼亚还是决定残存的无敌舰队北上绕过苏格兰,南下返回西班牙。但谨慎的梅迪纳终究低估了海洋的威力,败在了自己的经验缺乏上。

最终漫长的归途与北海的高海拔的恶劣海况给了失去主锚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最为沉重的打击。大多数沉没于北海与大西洋的风浪中,或者在不列颠群岛沿岸搁浅,船员士兵们或随船沉没、或病死饿死、或被当地军民围剿捕杀。年10月,当“无敌舰队”回到西班牙沿海时,仅存43艘残破舰船,几乎全军覆没。从此,尽管西班牙整体实力依旧强大,但其不可挑战的霸主地位已完全松动。

直到残存的舰只回到里斯本之前,腓力二世从始至终连半点儿可靠的情报都得不到,只有在流言蜚语与胜利的假消息中独自祈祷。相比而言,伊丽莎白通常在第二天就能获知最新的战报。

英国人赢得了这次海战的最终的胜利。

要总结西班牙人失败原因的话:在那个通信不畅的年代,即使对西班牙而言,要组织一场跨越数个国家、数片海域的大规模的海陆联合登陆作战难度实在太高。加之自身天主教与封建统治属性在西欧的外交上处处树敌,更加剧了信息传递与后勤保障的难度。

彻底打垮英格兰的目标定得太高又僵化执行,西班牙人错失了一次次战机,而英国人凭借战术上的优势一点点挽回实力差距。最终将无敌舰队逼上了对抗来自海洋的残酷考验的绝路。这场海战的种种技战术细节也预示着陆权的没落以及海洋军事实力主导世界格局的时代到来。

理想太远太固执,错过一次次眼前的机会,被对手步步紧逼,最终输给了岁月,人生不也是如此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piyaa.com/csfz/2331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