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阅读第79期翻开一页,是不一样的视界。
《小世界:在欧洲做学术的注脚》第-页
我说,这大概是因为我是做学术的,和是什么地方的人没有关系,说话喜欢滴水不漏也算种职业病吧,格物致知嘛,脑袋里总是时刻寻求逻辑上的最短距离。但做学术也有好处呀,比如国内现在兴什么书、看什么戏、哼什么歌等等我都了如指掌,这都靠对各种媒体信息的系统文献分析嘛!总而言之,我向司机归纳道:“我还是很了解北京的节奏的!”
司机师傅呵呵地笑,说我学术的节奏没“踩在点儿上”。“从纸面上能对北京有多大的掌握啊?”他随后拿北京人见面打招呼举例,四五个回合对话下来其实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师傅说:“其实不在于交流了什么内容,重点在这个过程。北京的范儿全在这过程里!”
嘿!这话说得真是一点没错!在学术上,我们也总向学生强调实证研究和田野调查的重要性呢。一个城市的范儿,一个群体的脉搏,一种文化的启示,有的时候并不完全体现在那些能看得到的宏伟之处、能拿到手里的结果,或者记录在案的文字。相反,那些精彩与独特,都是融入于日常交流的过程中。正如同英国文化的精华并不在于西服革履和等级传统上,而体现于英国人对排队的执、英国政府对蜜蜂和海鸥的“偏袒”、英国大学对学生个体权益的维护。法国的节奏也不在于铁塔下的拥吻或者咖啡馆里的精致甜点,而体现于法国人假日冒雨排队听讲座的细节上和那种敢于把自己的生活过成可以增改情节故事的真挚与洒脱。
正如那位北京出租车师傅所述,世界的纷繁主要都在过程中。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确实是生活在一个小小的世界中,因为在大是大非和对“好日子”(agoodlife)的追求上,甭管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黑人”“白人”“黄种人”,“贵族”“土豪”“中产”“小资”,大家的执着和向往几乎都是一致的。正如哲学家奎迈·阿皮亚指出过的,人和人之间的异议,很多时候不是起源于人们不能就“什么是好的”达成共识,而起源于恰恰认同于追求同一种美好,但我们实现和实践其的手段不同。
张悦悦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7年出版
关键词:社会学-文集
本馆索书号:C91/
本书导读
这是一本以作者在欧洲学习工作经历为主,反思中国人自80年代以来与西方世界碰撞的社会学随笔集。作者长期的学术素养让她练就了一双“慧眼”,能从日常琐事中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社会学课题:西方家庭和中国家庭一样围着子女转;欧洲人一样也重视大家族的团聚;即便名校汇聚,欧美国家和我们一样呼吁“教改”;怎么“与世界接轨”并非发展中国家独有的顾虑……作者从中思考文化碰撞、偏见、身份定位、性别差异等课题,让“中西差异”这个老调重弹的话题焕发出新的活力。书中,作者还分享了英国大学的理念和机制、大学里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日常状态、如何写好论文等话题。
作者简介
张悦悦,社会学系副教授,专栏作家,业余摄影师,经历过两次留学潮的80后。20世纪90年代初随父母赴美,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小留学生”。回国后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获得临床医学学士。大学期间游历了26个国家,举办了3次摄影个展。5年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攻读社会学博士。2年在英国肯特大学获终身教职,从事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社会学的实证研究。
1年受邀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开设从海外学人角度看世界的专栏。目前著有中文自传体小说《12岁我到美国读中学》,英文学术专著《世界化科技》(TheCosmopolitanizationofScience,PalgraveMacmillan,2)及《中国的绿色政治》(GreenPoliticsinChina,Pluto,3,与M.Barr合著)
视界择善从之
择劣避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