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亲们咨询比较多的问题,这里先详细解答一下。
第一期是什么时候发?赠品什么时候发?
少年时每个月月底25日左右发出,也就是第一期是在18年1月25日发出,每次发出都会有短信通知,亲们记得查看短信及时查收。赠品预计11月20日左右发出,避开双十一高峰期。
为什么是第四辑?每月几本?
少年时是月刊,每月会收到一本读物。今年是少年时创办的第三年,也就是说18年是第四年,每年一辑,所以是第四辑,也就是最新的期刊。
另外所有的期刊订阅都是中途不能退订的,请谨慎哦!
了解的亲们可以下单啦~
现在开团
书籍名称:《少年时》读物年(总第四辑)(每月一本)
编著:小多(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语言:中文
适读年龄:9-18岁
赠品:少年时独家定制的6本笔记本(4大+2小)(下单后72小时内发出)
开团时间:11月8日早8点
售后客服:工作时间联系客服或拨打:-,请务必阅读文章底部团购事宜
有赞通道:福利社微店
淘宝小店:搜索店铺“小板牙严选”或使用下面的淘口令(支持蚂蚁花呗)
使用¥小板牙严选¥抢先预览(长按复制整段文案,打开手机淘宝即可购买)
写这篇文章时,最先想起了Intl总裁的一句话:
不要用过去的知识教育孩子面对过去的世界,要让他们学习面对尚未被定义的问题,尚未出现的技术和工作,以及随时变化的新的世界。
在今天这个时代,知识、技术的更新奇快无比,从根本上来说,这种发展的态势已经打破了传统经济的框架,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世界对人才的需求大大地改变了。
当我们还用过去的知识去教孩子,我们的孩子在未来又何以立足于世界呢?
此刻,我在想,作为父母,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应试教育这种大环境,但是,我们能不能做些什么,让孩子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与世界上顶尖大脑讨论一流的问题,让孩子有能力足以应对未来多变的世界呢?
有这么一位妈妈,她还真的这样做了!
杨鸣镝女士,她出生于外交世家,母亲曾为外交部翻译室主任,并担任中国驻外大使。她的视野非常开阔,一直在国际一流媒体担任重要职位。
为了孩子能够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更好的适应未来的世界,她专门去拜访了美国最大的儿童杂志出版集团卡洛斯,利用自己多年累积的影响力和视野,组建一个遍布全球的原创撰稿团队,每期与孩子深度探讨一个具有科学、人文启蒙意义的课题。
创办了这个极具科普温度和人文精神的少年读物——《少年时》。
我非常喜欢《少年时》,《少年时》身上散发出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让我深深地感到佩服。
这是一小部分《少年时》与孩子探讨过的话题~
可能很多亲们看到这个封面会感到困惑,这些内容会不会讲得太高深了,不太适合孩子来阅读。
刚拿到这书的时候,我也有这个困惑,后来仔细品读了以后,发现,《少年时》虽然主题看似很高深,看似说的是最顶尖的前沿科学和复杂的知识结构。
但是,它却非常深入浅出地找到科学的核心,找到他们的美,让孩子能体会到他们对人类文明的作用。我觉得这么好的科普书应该给孩子读。
给孩子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让孩子从小有一个大概念,比困在眼前的小圈子好。现在的世界,科技进步带动了人才结构和需求的改变,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也应该相应改变。
不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整个教育体制不可能马上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读物应该先行。
我相信很多亲们都已经意识到了,现在,一种旧有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孩子一生的教育需求了,我们选择的读物决定了孩子知识的高度和广度。
对于科普读物,很多人都有一种天然的偏见,认为这是适合男孩子读的。其实,我觉得,女生更需要读科普和人文素养方面的书,从小多读这些书,远远比读那些情感性的读物要好的多,拥有大格局。
在我看来,《少年时》是投资回报率超高的课余时间读物,不仅能够让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广泛地涉猎多种主题的阅读,了解到世界前沿的变化,明白自己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中所处的位置,还能延展出很多家庭话题,增进亲子关系。
这本读物非常适合9-18岁的孩子进行阅读,真心的推荐给大家。
另外,我还给亲们争取到了非常好的福利,原价是一年,现在订阅只要元。
而且,还能获得少年时独家定制的6本笔记本(4大+2小)。
每一期都有同步的阅读指导,还可以观看视频、收听讲解音频,可以说非常棒。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希望我们的少年,在未来,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世界的发展,向前迈进!
为什么要剁手?
一、全球三百位顶级大脑,为孩子解读前沿知识
放眼全球,有心做这样一本杂志的人不多,能够网罗全球如此多顶尖人才为孩子们撰稿的,真的是少之又少。给亲们看看这份世界级的撰稿名单吧~
▼
安德鲁?卢卡斯(AndrwLucas),
加拿大科幻小说获奖作者
伯纳德?阿皮亚(BrnardAppiah),
公共健康研究博士
拜伦?巴顿(ByronBarton),
美国生物学博士,大学教授,科普作者
丹?里施(DanRisch),
美国知名童书以及儿童杂志作者
谷之,
医学博士,美国知名基因实验室领导人
海上云,
工学博士,计算机网络研究者
……
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有的是科学家、艺术家、设计师,艺术家,也有的是前沿领域的研究人员,还有一些是人文学者。
他们有自己的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