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让您五一不白过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863494.html
《化身博士》
作者:[英]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
译者:凡璇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1月
页数:
预计阅读时间:3天
推荐音乐:幻昼
本文字数:
预计阅读时间:18分钟
科幻圈有一个有趣的特点---出大神。
看过本言情小说的人,在喜欢看言情的人面前没什么优越感;看过本恐怖小说的人,也不一定在聊天的时候就让喜欢看恐怖小说的人佩服。
但是看过本科幻小说的人,在科幻读者圈里就是大神,是能够语出典故、答疑解惑的智者。
想要追赶大神的脚步,需要从源头开始补课。
今天和大家聊聊早期科幻经典:哥特式科幻惊悚小说《化身博士》(TheStrangeCaseofDrJekyllandMrHyde)。
内容简介:
你是否想过变成另外一个人?是否曾看着你所认识的某个人想:“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怎么我就不行?”
你是否想过变成另外一个人,就算只有一天,你也可以随心所欲?没人会为此指责你,因为没人知道那个人就是你——本来么,那已经不是你了。
要是变成了另一个人该多么刺激!一天,偶尔一下也可以,就是别太久了,否则要是总变成别的人,也许真会成了别人,再难变回自己了。
这些想法对有的人来说是很危险的,尤其对Dr.Jekyll就是这样,因为他是个聪明绝顶的科学家,他找到了一种方法,把这些幻想变成了现实。
从内容简介中不难看出作者对于人格和潜意识的探索欲望,大部分人会认为本书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善与恶两种性格的完全对立,但是在书中温文尔雅的博士Dr.Jekyll和堕落轻浮、面目邪恶的MrHyde呈现出的并不全然是极端对立的两种状态,更有一种包容和突破的矛盾对立,就像是人格逐渐改变的忒修斯之船。
忒修斯之船
双面身份的诱惑
引用原文:“虽然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两面派,但无论怎样说我都不是一个伪善的人。我的两个方面都是极端真诚的。”
Dr.Jekyll:本书的主角,正直而又善良的第一人格,在他的朋友和亲人眼中是一个温柔、善良、诚实可靠的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有着上流社会少有的强烈的正义感。但是正如我们每个人一样,善恶交错才是完整而又正常的,Dr.Jekyll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温文尔雅的Dr.Jekyll
在小说后段主角的遗言自述中,我们能够知道Dr.Jekyll一直清楚的了解,其苦恼于自己身体里潜藏的“恶”,并且一直希望能够有办法释放这种“恶”的欲望。最开始他将其形容为
引用原文:“充满野性、寻欢作乐、不负责任的年轻人”
并仅仅是希望
引用原文:“给爱玩的这一边以充分的自由。让他自己出去,玩个痛快”。
邪恶的Mr.Hyde
但是很快当那神奇的变身药水出现,这个愿望实现的时候,一个鲁莽冲动,残忍、邪恶的家伙Mr.Hyde降生了。此时第一次品尝完全自由的Dr.Jekyll反应又是什么呢?
引用原文:“即使是个十足的恶魔,那我也喜欢他。”
慢慢地,Mr.Hyde就像破土而出的藤蔓,渐渐缠绕覆盖了原有的灵魂,他撞倒小孩子之后从容地踩在孩子身上走过去,仿佛脚下的是卑贱的尘土,他可以毫无缘由地用手杖把人活活打死,并从中获得乐趣。
最后Dr.Jekyll惊恐的发现,他已经不需要喝药水会变成Mr.Hyde,相反,他要不断地、更大剂量地喝药水才能保持Dr.Jekyll的形象和个性,善良的一半和邪恶的一半在争夺着他的身心,而邪恶的一半渐渐占了上风。
从某种程度上说Mr.Hyde做的恶有很大一部分责任在Dr.Jekyll的身上,这不是一次意外或者说一出不可避免的悲剧。从头到尾,Mr.Hyde的存在和行为Dr.Jekyll都是明确并且可以预期的。
善恶对立
从心理学上分析,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善与恶的综合体,都有光明的一面和黑暗的一面,但是我们大部分人并不能够很清楚的分辨这两者,所以我们偶尔作恶,可以算是一时冲动,因为我们无法让这两者从混沌中分割开来,但是小说中的Dr.Jekyll却随着故事的发展在自己的身体里创造出了壁垒分明的善与恶。
善恶对立
Dr.Jekyll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书中第一次出场的Dr.Jekyll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医生,而在当时的社会,医生是需要极端自律的,加上书中Dr.Jekyll对自己的个人定位又很高,所以无论是自身的要求还是外在环境的束缚,Dr.Jekyll一直在拼命压抑自己的内心。
引用原文:“我为自己树立的远大抱负,使我几乎怀着一种病态的羞愧心理看待并掩盖这种反常的状态。”
善恶就像是一根互相积压的弹簧,善恶一面得以舒展,恶的一方就要被压缩,而那积攒起来的欲望是不会消失的。在这种不断压抑的过程中,Dr.Jekyll成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善的梦想被达成了,恶的欲望却更需被小心翼翼地隐蔽于外人。最终两个性格在这种对抗与掩饰中蜕变成了不可调和的两个个体。
我都是为你好
Dr.Jekyll怨恨Mr.Hyde,因为他邪恶而且没有人性,同时也因为Mr.Hyde比他强大。
而Mr.Hyde怨恨Dr.Jekyll,则是因为他恨Dr.Jekyll软弱、忧郁、无助的样子,但他最恨的还是Dr.Jekyll对他的厌恶。
在这互相的厌弃之中,一体的混沌灵魂被切割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个体。
每个人内心的善恶对决
上边的这些分析仅是止步于心理学分析的层面,但是本书的内涵却远不止于此,《化身博士》和《隐身人》探讨的是一个问题,即“当作恶而能不被发现”当能够确定逃脱惩罚的时候,善良能否困住邪恶,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是内在善恶的斗争,还是外在惩罚的约束。
对于人性,我们永远是抱着好奇而又恐惧的心态,小心翼翼的窥视着,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套稍微有点禁忌色彩的讲述暗网故事的书,里边写了很多阴暗的都市传说,其中有一个关于正义与邪恶的故事让我沉思良久。
恐惧鸟的暗网
一个父亲为自己被猥亵的女儿报仇,秘密折磨杀死变态汉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期的发展更有意思,复仇结束的父亲把自己的行为详细的匿名公开在了变态聚集的网络社区,而里边一个变态的回复很经典。
引用原文:“很少有人会去理性的思考该如何惩处我们,一个心理正常的人,在复仇时应该结束对方的生命,但不应该去折磨对方,你既然如此热衷于折磨复仇的过程,那么你和我们的区别又在哪里呢?欢迎来到我们的世界,欢迎发现真实的自己。”
凝视巨龙终将被巨龙吞噬,凝视深渊者深渊也在凝视你,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头怒龙,都有一座深渊,Mr.Hyde的出现是一个偶然,但是他的存在却是必然的,Dr.Jekyll转化成Mr.Hyde的过程和那位父亲复仇的过程,在善恶转变上没有任何区别。
那么是什么遏制住了芸芸众生、我们所有人内心的这种善恶转变呢?为什么我们没有转变为邪恶呢?是因为法律吗?如果法律能够遏制邪恶,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犯罪呢?我认为善恶的转变可能有一个临界值,我们每一个人内心都有的邪恶是不能被过分压抑的,我们不能强迫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圣人,甚至接近圣人的善人。
圣人、天使
我们可以去行善做好事,但是一定要正视甚至偶尔放纵自己内心的黑暗,咒骂、撕打、血腥、阴暗,邪恶的一面总要通过某种方式去释放才行,甚至我们在游戏中的杀戮,在电影中观看的血腥,虽然并非我们做了什么?但是确实这些行为释放了一些内心的阴暗面。
正是我们日常的这种种微弱的释放,让我们内心的正义与邪恶混杂在一起,使我们内心的正义束缚着邪恶不去过度的释放,但是无论是悲伤还是绝望、是痛苦还是仇恨、是暴躁还是嫉妒,这些负面的情绪一旦积累的太多,或者突然大量的冲进我们的心灵,每一个人都可能被冲垮。
《小丑》
年杰昆主演的电影《小丑》,讲述的正是这一被冲垮的过程:“仅仅只要足够糟糕的一天,每一个人都会变成我的模样。”邪恶不能被完全的压抑,善良的堤坝也没有多么坚固。《化身博士》中的药水或者说《隐形人》中的药水,不过就是在堤坝上钻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孔,然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作者简介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英文:RobertLouisStevenson),英国文学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年11月13日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金银岛》《化身博士》《绑架》《卡特丽娜》等。早期他到处游历,为其创作积累了资源,后期致力于小说创作,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其作品风格独特多变,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影响巨大。到了20世纪中期,评论家对其作品进行了新的评价,开始审视史蒂文森而且将他的作品放入西方经典中,将他列为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作者画像
史蒂文森的父亲、祖父、曾祖父三代都是著名的灯塔设计师与工程师,其家族在英国建筑界内具有非凡地位,而史蒂文森则从自己祖先那里遗传到了热爱冒险、喜爱海洋的性格。
在母亲的家族谱系中,则关联到了吉尔伯特?艾略特-默里-基宁蒙德(第一代明托伯爵、曾经的印度总督),并且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著名将领阿瑟?圣克莱尔(ArthurSt.Clair)有血缘关系。从家族血统的角度讲,史蒂文森无疑属于英国上流社会的贵族阶级。
上流贵族
史蒂文森在17岁时进入爱丁堡大学就读,但是很快就发现他对于科学或物理并没有天分,无法成为工程师。而在他与父亲经历一次旅行之后,史蒂文森发现比起建造灯塔,他对所游历的岛屿及海岸的奇妙传奇故事更为着迷。
虽然史蒂文森的父亲是严厉的,不过最后他还是支持史蒂文森继续文学生涯,并建议史蒂文森最好先完成法律学位,进入上流社会。史蒂文森遵循了父亲的嘱托,于25岁时通过进入律师界的考试,虽然因为身体原因律师事务所直到他去世为止都没有开业。
律师行业
史蒂文森一生都在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不断的旅行,最终在年想要安定下来的史蒂文森在萨摩亚群岛购买了英亩(大约1.6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入住当地,他因为当地居民多次向他寻求建议而声名远播,并很快进入当地的政治圈中,更在入住的第二年被任命为欧洲官员来裁决当地任命的官员是否适任(强大的家族背景)。
年,史蒂文森开始频繁感到意志消沉、筋疲力尽,从其母亲身上遗传到的肺结核也多次反复发作。其后史蒂文森开始创作《赫米斯顿的韦尔》(WeirofHermiston)这部最后的作品,根据记录他多次公开声称这部小说是“如此出色,甚至令我感到害怕”。
然而年12月3日晚上,当史蒂文森一面与妻子讨论小说剧情一面打开一瓶葡萄酒时,突然倒地并昏迷不醒,几个钟头后这位伟大的作家就在昏迷中去世了,终年44岁,后世猜测死因可能是中风。从夜晚到凌晨当地的居民坚持在他的身旁守卫,并且最后用肩膀将他们的“图西塔拉”(当地语,意为故事作家)运送上瓦埃阿山,埋葬在一处可以眺望海洋的地方。
花絮
年某一个夏天的凌晨,作者RobertLouisStevenson在睡梦中惊醒,然后来到书桌前,把刚才做的梦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记录了下来,并在其后的三个月内完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即本书《化身博士》,这个阴暗的哥特式故事其来源就是一个阴郁压抑的噩梦。
年出版的《金银岛》(TreasureIsland)已经让本书作者Stevenson在文学圈声名大噪,所以本书《化身博士》一推出即跃升为最畅销书籍,Stevenson更是凭借此书奠定了他之后屹立不摇的作家地位。
Stevenson曾公开承认《化身博士》是他最得意的作品,不只是因为书中人物Dr.Jekyll和Mr.Hyde善恶截然不同的性格让人印象深刻,更是因为这本书创造的人物甚至突破文学界进入了医学界,“JekyllandHyde”一词在书籍发表后不久就成为了心理学中「双重人格」的代称。
Mr.Hyde的名字与隐藏(hide)同音,而hide还有“野兽毛皮”的意思,通过这个名字,本书作者Stevenson暗示了人类身上依然有野兽祖先的痕迹,而Mr.Hyde正是Dr.Jekyll身上隐藏的尚未“进化完全”的野兽。这种观点可能受到的当时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影响
达尔文进化论
在本书的第四章,作者通过目击者--女佣和Dr.Jekyll的笔述来揭开迷雾之幕,使真相大白,果断地放弃了在侦查谁是杀害卡鲁勋爵的凶手这一点上大做文章的诱人前景,不让悬念的主干——Mr.Hyde是谁?节外生枝,这样的剪裁是需要勇气的。“Stevenson的小说的魅力之一恰恰在于他往往把长篇压缩成中篇,而绝不是把短篇拉长成中篇。”一个践行奥卡姆剃刀理论的敬业的作家。
年6月,美国拍了一部《变身怪医》背景放在了现代社会的纽约,但是故事的剧情却非常有意思,相当于《化身博士》的续集,讲述的是其后代的故事。(虽然Dr.Jekyll洁身自律没有后代,但是Mr.Hyde晚上出去花天酒地完全符合书中的故事设定)。豆瓣评分8.5,亲测值得一看。(詹姆斯?内斯比特JamesNesbitt简直神演技,变身前后都是他自己演,神态却是一个阴郁沉静,一个霸气癫狂)
在影视作品中有很多形象都脱胎于“化身博士”,比如“复仇者联盟”中的“绿巨人”,两者都是医生,同样的变身之后无法控制自己的暴力欲望;此外还有DC“蝙蝠侠”中的经典反派“双面人”,主创也表示受到了“化身博士”的影响;“变相怪杰”中的斯坦利也可以看做是另类的“化身博士”。其实往广义上说,任何蒙面英雄都可以算作是“化身博士”的变体,即以另外一个身份释放内心的欲望,无论是邪恶的欲望还是游离在法律之外的正义。
知识拓展
《化身博士》被称为哥特式科幻惊悚小说,其中科幻、惊悚都比较好了解,但是“哥特式”又如何定义、代表什么呢?是古堡、诅咒还是吸血鬼、幽灵呢?
哥特,是英语词Goth的音译,Gothic哥特式一词原指代哥特人(西方的一个种族),公元3~5世纪哥特人侵略意大利并瓦解了罗马帝国,15世纪时意大利人为了振兴古罗马文化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由于意大利人对于哥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难以释怀,因此创造了“哥特式”这个词表示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刚开始这是一个富含贬义的称呼,用来指责中世纪文艺野蛮而又原始,当然现在这个词已经没有贬义的成分了。
哥特人
哥特式这个词被发明了多年后,年霍勒斯?沃波尔的《奥特兰托城堡》(TheCastleofOtranto)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哥特式小说,此后这一类型的小说一直繁荣到年左右,并在现代成为了西方比较出名的小说类型之一。
哥特式小说的创作中经常会出现的“哥特式古堡”,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既代表18世纪英国社会的哥特式建筑的复兴潮流,又体现了当时的某种政治观念、思想潮流和文化价值,因而哥特式古堡是该类小说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因素。
此外哥特式小说的特征还有遥远的年代和荒僻的郊野,人物被囚禁的狭窄空间和鬼魂出没的建筑,悬疑和爱情错综复杂的交织等等。惯常的悬疑手段则是神秘的继承权、隐秘的身世、丢失的遗嘱、家族的秘密、祖传的诅咒等。一般故事的结局都是悬疑解开、歹徒暴露、男女主人公幸福的过起了没羞没臊的日子。
哥特古堡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哥特小说已经开始有了很多的变种,其实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都能够被计入到哥特式的范畴,比如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所罗门王的宝藏》、电影《吸血鬼惊情四百年》《夜访吸血鬼》、动画《僵尸新娘》《黑执事》等等。
哥特式科幻最出名的应该是电影《剪刀手爱德华》和小说《弗兰肯斯坦》、《化身博士》,另外前两年中国非常流行的古墓类小说《鬼吹灯》《盗墓笔记》《茅山后裔》等作品,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中国式的哥特作品,阴暗的环境、古老的秘密、机关诅咒等等哥特因素都很齐全。总之目前哥特式的发展和科幻一样是一个逐渐泛化的过程,很多古老的界线正在逐渐模糊,这其实是一件好事。
最后推荐一本比较喜欢的哥特小说《第十三个故事》,可以后台留言找我要电子版。
THE
END
欢迎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