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总结刘妍读书,遇见最出色的自己读书一

不知不觉,加入读书会已经有一年了。回顾一年前的自己,临近毕业,面临着读研、工作、考公的抉择,内心充满着迷茫与焦虑,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的计划,只是按部就班。在遭受种种失败后,走向考研这条道路。可以说,读研的选择只是无奈或者说追随大众所做出的,在结果出来之后,尽管自己未来几年的路程已经确定,但自己的内心却依然是迷茫的,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只是似乎庆幸自己无须再为工作而烦心,可以提前享受毕业的快乐。当然,有时候也会想,对于自己即将到来的研究生生活是怎样的,在自己的认知中,研究生阶段与本科生阶段的学习是截然不同的,更看重的是学术研究的潜力、热情和兴趣,而对于社会学,自己并没有产生足够的学术兴趣,同时,相比其他保研或者优秀的同学,对自己的学术能力也感到深深的怀疑。就这样,暂时的放松和对研究生生活的迷茫占据了我当时的心理状态,直到加入读书会。

关于读书

谈到读书,映入耳畔的无外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读书会被命为四为读书会,取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四为。当时只觉得敬佩读书会崇高的信仰,这种坚定的信仰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动力,更是给人勇往直前的决心。经过一年的阅读经典阶段,基本上对于读书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想先谈一下读书会关于读书即培养学生的不同之处,在遍地以大量阅读文献为培养模式的教育下,其读经典无疑是一股清流。四为读书会的读书主要遵循三个原则:读经典,系统化,集体性,以培养社会学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

读经典;读书会要求读经典著作,也就是指社会学的理论著作,我们在本科期间一般都缺少对原著的阅读,所以读经典就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也是为之后的经验训练做好知识积累。正如贺老师所说,读经典著作,就是读硬书,研究生阶段读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是有难度的,所以刚开始读经典时就读不懂,但是越是读不懂就越要硬读,用读硬书的方法来读硬书,因此,读经典著作就必须要有意志力,不受干扰地坚持不懈的“啃书”,才有可能理解。那么怎么样读经典呢?孙老师一直强调的是主体性,也就是排除一切干扰,将时间还给学生,将主动性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思考,只有当学生真正有了主体性,才能发掘出自己惊人的潜能,才能持续而迅猛的成长。读经典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于每一篇文章,甚至每一段内容,不同的人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可以自由地探索,在最原始的理论著作中进行思考、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读懂读通,并形成自己的理解,从而最终转化为思维的过程。这样训练的效果远比被动地在课堂上所接收到的“二手”知识或者说碎片化的知识重要的多。所以,读经典是必要的,其最重要的在于思维的训练,虽然现在可能自己并没有明显感受到思维的改变,但是我相信,改变是潜移默化的,量变最终会形成质变,现在我正处于量变的积累过程中。

系统性;按照读书会的要求一定是系统性、体系化的阅读经典。如果按照以前随着兴趣的阅读当然是不行的,只能说是一种娱乐性阅读,而非真正的专业性的阅读。专业性的阅读必须是成体系的逐个击破。系统化阅读简单来说,就是从社会学初创时的经典作家比如,孔德、涂尔干开始,再到韦伯、马克思、齐美尔,再到现代的福柯、吉登斯、布迪厄等等,一个大家一个大家的去读,系统的去读他们的著作。这种成体系化的一路读下来,不仅可以加深对某一大家的思想的理解,更是可以完整的掌握社会学的理论脉络,因为各种社会学家的理论都是相互联系的。在进行系统化的经典阅读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读不懂,读不通,繁杂晦涩的语言更是令人头大的情况,比如在读韦伯的著作时,一方面其理论性很强,成系统性。另一方面,语言的晦涩难懂,由于一般刚开始就会接触到韦伯的理论思想,无疑是给人当头一棒,很容易产生放弃和质疑自身能力的想法,在读书汇报时,也有很多同学抱怨经典著作难懂,老师则会强调读不懂没关系,都是必经之路,最重要的是要读下去,坚持一字一句的读完,把他的思想体系的相关的主要著作全都读一遍,读完再思考,便会豁然开朗,因为他的思想是连贯的,不同的作家的思想也是贯通的,这就是为什么要按照社会学的发展阶段读,为什么要一大家一大家的进行系统化阅读。

集体性;读书会要求系统化的阅读经典著作,但并不是说一个人读,而是倡导一群人一起读书。一个人读书看似可以专心致志,抛弃杂念,但是除了自律极高的人,大部分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尽管可以坚持自由读书一天,一周甚至一个月,渐渐的这种自由也会变成散漫,坚持读书的时间也会大打折扣,同时由于是一个人的阅读,加之经典书籍的晦涩难懂,个人很容易在阅读的过程中造成迷失。但是集体阅读是不一样的,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一群人在一起读书不仅可以相互监督,而且可以相互鼓励、交流,正如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走的快,但一群人走的远”。读书会所鼓励的集体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集体读书;首先固定地点,读书会的同学们在同一个教室中读书,每天十个小时的阅读时间,长时间的久坐必然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当自己想停下来偷玩时,环顾四周,大家都在认真看书,势必会深感惭愧,无形中也就起到监督、提高自制力的作用。其次集体交流讨论,读经典就是读硬书,硬读书,难通难懂,在遇到瓶颈时,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交流,便会豁然开朗,对于书籍的理解也会加深,避免抓耳挠腮。另一方面就是集体生活。读书会就是一个集体,一个大家庭,在这个集体中,我们不仅共同进步,比学赶超,同时也会获得一种久违的归属感。一起读书,一起吃饭,一起散步,一起运动……一起做许多快乐且有意义的事情,感情也愈加深厚,尽管有时会有一些小的矛盾,但都会顺利解决互相谅解,感情不减反增,也许这就是团队的力量。我们是一个集体,我们同为一个目标,一种信仰而奋斗,我们也是联系密切,情感深厚的朋友,共同排忧解难,畅谈未来。生活因读书会而多彩,人生因读书会而升华。集体给予我们每个人的不只是激励和监督,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充实和归属,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携手共进,何愁不会成长。

关于转变:怀疑——习惯

在复试结果出来后不久,有幸在四月初第一次参加了读书会,听着早已经参加过一段时间读书会的同学汇报着自己一个月读书的数量、状态,侃侃而谈自己对于书的理解,内心十分惊讶并充满了羡慕及赞赏。孙老师也讲了许多读书的重要性,其实对于读书的重要性自小到大早已经耳濡目染,听起来并没有什么新鲜感,以为研究生的读书会就跟平时所听到的重视读书没什么不同,无外乎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对于读书,我本身还是比较喜欢的,并不排斥,但是涉猎范围也是比较广泛的,历史、地理、文学小说等等,当然,专业书也有阅读,但读的大多是基于老师的要求,完成课程作业,在加入读书会之前,自己所读过的专业书寥寥无几,而读书会正是要求读经典,尽管读过的社会学经典不多,但也知道经典书籍并不好读,仗着自己的那一丁点社会学基础真的能读懂经典书吗?琐碎的事情如此多,读书的时间并不充裕,真的能做到量的要求吗?同时对于这突如其来的连续阅读经典书籍的培养方式,我可以坚持下来吗,我能够做到吗?除此之外,老师希望我们能排除一切干扰,认真读两年经典书,用两年时间心无旁骛地进行读书,在当时看来并不是很理解,两年时间只读书,不实践,真的有用吗?真的能使自己受益匪浅并成长吗?读书会结束后,太多的怀疑与疑问萦绕在脑海里,伴随着这样的心态,开始了我的两年经典训练阶段。

虽然有太多的质疑,认为这样的读书并不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进步,而且两年读书,有点浪费时间,也不能去按照自己的规划做事,束缚了自由,但还是本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开始了阅读经典的生活,刚开始的时候,也碰到了很多困难,比如无法长时间专注于读书,读一会就坐立不安,频繁被手机吸引,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干扰到思绪与读书的状态,一天的有效读书时间远低于预期。由于刚开始读书,不知道如何记笔记,经常会大段大段的抄录书中的内容,不管是理解的或者难理解的内容都会摘抄下来,会想着对于读不懂的地方先记录下来,之后再尝试去重新思考,而对于理解的,有利于之后回顾,但是想法和现实终归是有差距的,大多都会被抛之脑后,专注于记笔记也大大降低了自己的读书速度,相比之下就会产生焦虑。最大的困难还是读不懂,经典著作大部分都是社会学大家的理论著作,很难读懂读通,再加上语言的晦涩深奥,更是雪上加霜,有一段时间读书感觉就是一种煎熬,每每看一会就不自觉的翻看一下还有多少页结束,自己还要忍受多久煎熬,读书成为一件痛苦的事情,没有读书的乐趣。痛苦之上就是接连遭受打击后对自己的怀疑,没有信心。在开读书会的时候,大家也或多或少的表现出同样的问题,而老师会对这些问题答疑解惑,在我们遇到问题时及时指导,鼓励大家坚持读下去,读经典就是读硬书,越是读不懂就越要读下去,读书可以适当的不求甚解,一本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理解的地方和内容都不一样,不理解其中的一小部分,并不会影响我们理解其他的内容,也不会影响到整本书的框架和精髓,一本书读不懂没有关系,只要坚持读书,读完一个作家的所有经典书目,说不定以前感到困惑的内容就会突然豁然开朗,读书最重要的是要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记笔记只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piyaa.com/czjs/2315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