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年5月14日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主办、清华大学历史系协办的讲座——“从欧洲的中心出发:波兰视角下的南亚研究”(FromtheCentreofEurope:APolishPerspectiveonSouthAsianStudies)。讲座由波兰华沙大学的DanutaStasik教授主讲,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助理教授张忞煜主持,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曹寅、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系助理教授谢侃侃两位学者参与讨论。
主讲人Stasik教授现为波兰华沙大学东方学院南亚学系系主任,现任欧洲南亚学会会长。其研究领域包括印地语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印地语文学中的罗摩衍那传统、西方的印度流散等。
本次讲座的主题为“从欧洲的中心出发:波兰视角下的南亚研究”。Stasik教授主要围绕波兰与南亚地区的交流史、波兰的印度学以及现代南亚研究、印度学与东方学和语文学的关系、欧洲南亚学会及其主办的欧洲南亚研究会议四个主题展开讲座。
波兰华沙大学的DanutaStasik教授一、波兰与南亚地区的交流史在地理概念上“欧洲的中心”是指包括波兰在内的7个国家。波兰介于东方和西方之间,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也因此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南亚研究。历史上波兰和南亚地区的接触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五六世纪。印波交流史上的第一人是来自波兹南的犹太人GaspardaGama。年,他以著名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VascodaGama)的顾问的身份抵达印度。另一位重要人物是曾任波兰驻奥斯曼帝国大使的波兰贵族ErazmKretkowski。根据他的墓志铭记载,他曾远航印度,并亲眼见到了湍流不止的恒河。第三位重要人物是波兰贵族KrzysztofPawowski,他曾于年到达印度,并从果阿向波兰的克拉科夫(Kraków)寄了一封记载了果阿当地风土人情的信件,这也被认为是最早用波兰语描述南亚次大陆的文字记录。
然而,在波兰和南亚地区产生接触的近三个世纪后,波兰学者才开始对印度产生学术兴趣。语文学家WalentySkorochódMajewski和历史学家JoachimLelewel是其中的代表人物。WalentySkorochódMajewski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梵语学家,他出版了第一部用波兰语写成的梵语和土耳其语语法。他在其作品中指出梵语和斯拉夫语,特别是和波兰语具有亲缘关系。他最重要的作品《关于斯拉夫人和他们的亲属》(OSawianachiichprobratymcach)于年出版,这也是第一部有关梵语的波兰语著作。
JoachimLelewel曾任教于维尔纽斯大学(theVilniusuniversity)和华沙大学(theuniversityofWarsaw)。他的著作《古印度史:重点考察其对西方的影响》(DziejestaroytneIndjizeszczególnemzastanowieniemsinadwpywemjakimiemoganastronyzachodnie)于年出版。这是第一部关于南亚次大陆的波兰语著作,也体现了作者对印度的迷恋。正如《国家与历史:启蒙运动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波兰历史学家》(NationandHistory:PolishHistoriansfromtheEnlightenmenttotheSecondWorldWar)的编者JohnD.Stanley所说,JoachimLelewe是“在印度文化和宗教中看到通往东方智慧之路的浪漫主义者”。几十年后梵语被纳入大学的教学体系,成为波兰印度学的奠基学科。进入19世纪,波兰被沙俄帝国、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瓜分,因此这时并不存在独立的“波兰印度学”,波兰这片土地上的印度学更多是作为19世纪的欧洲,特别是在法语和德语国家印度学的一个分支存在。尽管19世纪下半叶波兰学者对梵语产生了学术兴趣,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波兰在这一领域的学术传统才真正形成。这一阶段的代表学者有曾任教于雅盖隆大学(JagiellonianUniversity)的AndrzejGawroński、HelenaWillman-Grabowska和华沙大学的StanisawSchayer。
二、波兰的印度学以及现代南亚研究:以华沙大学为例
华沙大学的印度学传统可以追溯到波兰恢复独立的年。当年,以音位理论闻名于世的著名语言学家JanBaudouindeCourtenay开始在华沙大学教授印欧比较语法,梵语由此成为华沙大学的课程之一。然而,华沙大学印度学系的正式建立则应当归功于StanisawSchayer教授。他是华沙大学东方学院的创始人,并于年担任第一任院长。从建院之初,印度学系便是该学院最重要的系科之一。起初,印度学系只教授梵语以及与古代印度有关的科目(尤其是哲学),但不久之后便开始教授南亚地区的现代语言。在Schayer教授的带领以及来自加尔各答的学者HiranmoyGhoshal的协助下,印度学系于年开设孟加拉语课程,并在此后的年开设了印地语课程。得益于Schayer教授对佛教和印度哲学的深入著作,该系在短短7年时间内便一跃成为著名的印度研究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军队占领了波兰,所有大学被迫关闭。年9月,东方学院的大楼、图书馆及藏书在一次空袭中被烧毁。Schayer等许多知名教授和学者也在二战中去世。年,华沙大学恢复办学,但是直到年印度学系才恢复运作。EugeniuszSuszkiewicz教授被任命为系主任,GraynaSpychalska担任其助理。复学之初,印度学系开设的课程基本都与佛教和印度古典文化相关。年开始增设印地语和乌尔都语。这主要归功于AlekseiP.Barannikov教授的学生、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theUniversityofLeningrad)的TatianaRutkowska。年,HiranmoyGhoshal教授重新回到波兰,继续在华沙大学教授梵语、孟加拉语以及其他科目。年,RamanathanSundaram博士将泰米尔语引入华沙大学。由于研究时段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年该系更名为南亚学系。目前,华沙大学东方学院南亚学系提供印度学的学士和硕士课程,开设梵语、印地语、孟加拉语和泰米尔语等课程。同时,该系也设置博士培养项目。课程内容涵盖不同学科,研究时段跨越古今。华沙大学东方学院南亚学系现已成为波兰乃至欧洲主要的南亚研究中心。
华沙大学东方学院的院徽,下方的拉丁文Exorientelux意为“光从东方来”三、印度学与东方学和语文学的关系“印度学”这一学术概念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演变。“印度学”被认为是由“东方学”(Orientalism)延伸而来的概念。Stasik教授认为,首先有必要梳理“东方学”这一术语及其概念。在英语国家以及南亚地区,这一术语实际上已经与后殖民理论和话语密不可分。爱德华·萨义德认为“‘东方学’是一种根据东方在欧洲西方经验中的位置而处理、协调东方的方式”。东方被认为是他者,与理想的、优越的西方相对立。在萨义德的分析中,“西方”(的东方学)主要指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法国和英国的东方经验以及当代美国的东方学。萨义德并没有将印度纳入其分析范围,但他对东方学的构想引发了对“印度学”这一概念的讨论,并使这个术语饱受争议,因为印度学研究被认为展现了西方世界对印度的刻板想象,并与意图统治印度的殖民话语相一致。上述争论主要发生在西方世界的英语国家,而波兰的情况则略有不同。由于波兰和印度没有直接接触,因此波兰对印度的认知基于身份(identity)而非他者性(otherness)或差异(difference)。波兰通常以平等(equality)的视角来看待印度,而不是凸显自身的优越性(superiority)。可以说,波兰学界对“印度学”一词的理解从来没有偏离过它的词源,即“有关印度的知识”。在波兰的语境中,印度研究(theStudyofIndia)表示对印度、印度次大陆以及后来的南亚地区的语言、文学、文化、历史等领域的研究,研究时段涵盖古今。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学最初只涉及梵语和古代印度。事实上,西方对梵语的兴趣主要源于梵语与印欧语系的密切关系,而非为了统治印度。最初激发波兰学者对印度产生研究兴趣的因素也并非是实用主义考量,而是出于对世界的好奇,出于对了解其他文化和语言的渴望。这种浪漫的、而非实用主义的方法延续至今,使波兰学界对南亚研究保持持续不断的学术兴趣。
Stasik教授随后探讨了印度学研究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印度学是语文学(Philology)吗?印度学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19世纪德国对语文学的理解,它通常强调用历史或文学批评的方法对文本的语言和文学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和理解大多与古典印度学有关,但它在20世纪下半叶却被认为是过时的研究方法。因为这种局部解剖式的、逐词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由19世纪的学者在其书斋或者图书馆进行。他们仅仅局限于文本,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