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最没有存在感的国家,却号称欧洲中心

立陶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波罗的海东岸的这个小国是个存在感不高的小透明。但去过的人基本都会爱上这个国家——浓墨重彩的历史、肃穆之下的文艺风情、立陶宛人的信仰与不屈,加上浓缩了东欧精华的自然景观,以及相对低廉的消费水平……这个冷门的小国是一个大大的惊喜。

想要了解一下立陶宛?那不妨来听听这几个关于立陶宛的冷知识。

(某个版本的)欧洲的地理中心就在立陶宛

根据年法国国家地理研究所的测定,欧洲的地理中心位于北纬54°54′、东经25°19′,正是如今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郊外的一个叫Girija的村庄附近。

年5月1日,立陶宛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就在同一天,在“欧洲地理中心”的位置上揭幕了一座白色花岗岩纪念碑。虽然纪念碑本身没有什么可看的,但从年夏天起,所有访问这个纪念碑的人都可以免费获得一份参观欧洲中心的证书,这可能会是你欧洲之旅中一个有意思的收集。当然,由于欧亚的边界划分有不同的认定方式,所谓的欧洲地理中心也有很多版本,波兰、斯洛伐克、德国都宣称欧洲中心在自己境内。

维尔纽斯老城是欧洲面积最大最美的老城区之一

立陶宛的首都维尔纽斯(Vilnius)保留下来的中世纪老城面积将近4平方公里,有70多个街区、幢极尽精美的古建筑。这是欧洲面积最大的中世纪老城区之一,而且保存得相当完好。年,维尔纽斯老城区被收录进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欧洲最著名的巴洛克古城,维尔纽斯老城内光巴洛克式的教堂就有23座,不用担心数量众多的教堂会引发审美疲劳,那些外表华丽、内部精致的巴洛克教堂会突然在道路尽头出现,让人屏住呼吸。

立陶宛守护着天主教的北境

年立陶宛改宗天主教,从那时开始就守护着天主教的欧洲北境。如今大部分的立陶宛人还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在各种圣徒纪念日时,各个城市都会有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在复活节、圣诞节等宗教节日一定会和家人团聚。

最能体现立陶宛宗教气氛的地方,莫过于希奥利艾(iauliai)旁规模惊人的十字架之丘。这座山丘上矗立着超过10万个材质不同、大小不一、样式各异的十字架,最早在这里安放十字架的,据说是19世纪反抗俄国人的义军的家属,到后来这里变成了著名的宗教场所和纪念地,除了十字架,人们还在这里安放了各种受难像、念珠、小型雕像和爱国者雕塑,行走其间,能深刻感受到信仰的震撼力。

立陶宛的篮球是欧洲一霸

立陶宛人称篮球为他们的“第二信仰”,他们热爱篮球的程度几乎比得上巴西人热爱足球。篮球在这里绝不只是个体育项目,更是深深扎根的文化传统:家家户户都有篮筐,绝大多数的体育资源都投向了篮球,国际性的篮球大赛更会引发全民狂热。在悉尼奥运会的男篮半决赛上,正是立陶宛将号称不败的美国“梦之队”差点推到了悬崖边。

立陶宛的篮球之都是第二大城市考纳斯(Kaunas),这里的Zalgiris俱乐部是立陶宛乃至欧洲的一流豪强,从这里走出过萨博尼斯、贾西科维修斯、伊尔戈斯卡斯和克雷扎等多位篮坛明星,都曾在NBA大放光芒。

立陶宛一年要庆祝两次独立日

每年的2月16日和3月11日,立陶宛人都要为国家获得独立进行大规模庆祝。这两个独立日,也是立陶宛跌宕起伏历史的缩影。立陶宛从13世纪起成为独立国家,16世纪时,立陶宛和波兰成立联邦王国,一度是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然而好景不长,波立联邦在周边国家的夹击下惨遭瓜分,到18世纪末期,立陶宛的大部分土地都被俄罗斯帝国吞并。一战期间,立陶宛全境又被德国占领,直到年2月16日才宣布重获独立地位。这就是立陶宛的第一个独立日。可惜独立的时间并不长,二战爆发后,立陶宛又辗转于苏联和纳粹德国之手。年立陶宛加入苏联,此后的40多年里,立陶宛人民一直为重获独立作斗争,最终于年3月11日宣布脱离苏联。这就是立陶宛的第二个独立日。

立陶宛有四处世界遗产

这个人口不到万的小国,却有着4处世界遗产:除了首都维尔纽斯老城区之外,还有自然奇观库洛尼亚沙嘴(CuronianSpit)、见证了年人类历史的克拿维考古遗址(KernavArchaeologicalSite)和穿越欧洲10个国家的地理标记——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StruveGeodeticArc)。

其中,库洛尼亚沙嘴是立陶宛最独特的自然景观——一条98公里长的狭长沙丘带将波罗的海和克莱佩达(Klaipeda)海岸隔离,形成了一块潟湖,人们坐船跨过潟湖,来到这个半岛上徒步、骑行,感受美妙的沙滩。

库洛尼亚沙嘴最有代表性的景点就是沙丘,这些天然形成的沙丘十分脆弱,所以到处都立着标识告诉游客:踩在上面是不被允许的。尼达(Nida)是沙嘴上最大的城市,毗邻俄罗斯边界,德国文豪托马斯·曼曾经在这里度过两个夏天,并在这里留下了传世巨著,所以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德国人来到这里朝圣。

立陶宛境内有一个“独立共和国”

在维尔纽斯东部穿城而过的Vilnia河边,有一片区域叫做乌祖皮斯(Uupis),年这里宣告“独立”,有自己的宪法,甚至还一度有自己的军队。

当然了,该宣告更多可以看作一种行为艺术,立陶宛官方对乌祖皮斯的独立甚至表现出欢迎态度。这是一片属于艺术家、文化人和流浪汉的集中地,因其自由的气质吸引着众多旅行者。在乌祖皮斯的Paupiog.街,有一面墙上用多种语言展示了共和国宪法,文字洋溢着自由的气息,“每个人都有在维尔纽斯河畔生存的权利,而维尔纽斯河有流经每个人的权利”,“每个人都有不杰出和不闻名的权利”,“每个人都有无所事事的权利”,“每个人都有爱和照顾猫的权利……”每一条都散发着无可救药的迷人气质。

立陶宛是戏剧爱好者的朝圣地

立陶宛人热爱戏剧,每一个立陶宛人都有去剧院看戏的经历。立陶宛也是如今戏剧爱好者的朝圣之地。立陶宛的剧作家、导演和演员们,将宗教意义上的救赎融入到戏剧演出里,即使是戏剧也能感受到那份庄严的神性。里马斯·图米纳斯(RimasTuminas)是当今最著名的立陶宛戏剧导演,他一手创立了立陶宛国立VMT剧院,如今已经成为立陶宛的文艺象征。他导演的《三姐妹》《叶普盖尼·奥涅金》《假面舞会》《马达加斯加》等名作都曾来过中国演出。

立陶宛很多人会说俄语,大部分人不喜欢苏联

由于被沙俄和苏联长期统治,立陶宛很多人都会说俄语,前苏联的长期统治给当地人留下的更多是黑暗的回忆。对于立陶宛人来说,把立陶宛和前苏联划等号的行为是极大的冒犯,在和他们相处时,对话中最好不要表现出对前苏联的褒扬,谈论起二战或者大屠杀的话题时也要小心措辞,最好根本不要谈论起这类话题。

立陶宛人对于独立的民族身份有强烈的认同感,在这个国家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反抗苏联的标志和纪念。

虽然对很多人来说,立陶宛的存在感非常低,甚至被网友评选为欧洲最委屈的国家,但是不妨碍人们对它的喜爱。对于这个国家,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piyaa.com/czjs/2354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