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的建立在世界历史上并不是新鲜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可以立足的大地,人就有了能够建立政权的基础。
比如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强国的日本、英国,都是以区区岛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大海的波澜壮阔培养了海洋王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与大陆居民不同的生活习惯。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这些在海岛上成长起来的国家,有了一份别样的地域风情。明朝灭亡后,有这么一个孤悬海外的岛屿,成为了南明移民的容身之处,现在它依然是海洋中央的一颗明珠。
区区小岛,何以屡次出现在我国记载中?
纳土纳群岛是一片由二百七十二个小岛组成的群岛,总面积平方公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群岛上现在大概居住着九万人,而群岛的制高点大纳土纳岛上,常驻人口就有1.5万之多。
因为自然地理原因,这片群岛所在的海域水位时而涨落。所以汉代以前,纳土纳群岛所在的海域号称“涨海”,纳土纳群岛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称为“涨海崎头”。纳土纳群岛中最为显眼的大纳土纳岛,也就成了“极大崎头”。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大纳土纳岛在群岛当中的确是格外惹人注目。
到了宋代,纳土纳群岛成为了宋王朝领海的天然界碑,外国来华的船经过纳土纳群岛,就默认进入了宋朝。
郑和下西洋,安不纳岛
明代,郑和下西洋开启了我国航海历史上的新篇章,郑和以太监的身份一跃成为船队首领,领导着中国人的船只扬帆远航,宣扬国威。同时也作为中国人的代表,亲临海外,看到了中华之外的风土人情,为我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郑和下西洋时,他的船队里人人都有特长,有人会画画,有人会做木匠活,有人会雕刻手艺,当时的明朝国力较强,所以船队携带的工具也很齐全。只要有合适的地方,他们就可以凭着一双能干的巧手暂时安顿下来。
这支多才多艺的船队随着他们的首领郑和远渡重洋,后来就自己动手,在前汉时的“极大崎头”,也就是大纳土纳岛上安营扎寨。由于岛上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所以他们经常在此停泊修整,这片岛屿俨然成为了他们的海中补给站。
他们停留过的岛屿后来被称为“万生石塘屿”,取郑和船队的数万年轻人曾在这里驻足之意。而《郑和航海图》中这片万生石塘屿的位置,正好与今天的纳土纳群岛相对应。
明宣宗宣德年间,郑和最后一次出使海外,完成了他七下西洋的伟业。明宣宗不忍放弃郑和船队驻守了多年的万生石塘屿,金口玉言赐给这片土地“万生屿,安不纳”的特权,意思是驻守这片岛屿的人员可以不缴纳赋税。曾浣芳等船工遂带领家眷留在了这片群岛上,曾浣芳的家人因此极为受人尊崇。他的妻子在九十岁高龄后被尊为“曾母”,据说曾母西群岛,也就是印尼的阿南巴斯群岛,就是因她命名的。
孤悬海外,自立朝纲
大纳土纳岛是整片群岛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岛上的最高峰接近九百六十米左右,险峻程度直逼我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这里盛产优良的木材和椰子可可等,自然条件优越,以天然气、石油和渔业最为著名,有着良好的经济竞争优势。
更重要的是,大纳土纳岛上曾经诞生过一个并不知名,却颇有民族气节的小国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闯王”李自成入关后,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携提督太监煤山自缢。明朝宗室大臣有的在绝望之下,随崇祯皇帝一起走上绝路,有的则向南方流亡,拥立明朝朱姓宗室福王朱由崧为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南明朝廷。
然而顺治年间,吴三桂引清兵入山海关,女真族入主中原,正式掌控了大局,使得远在南方的南明朝廷局势更加危急。到清顺治十八年,南明的永历皇帝朱由榔死在了昆明,大明王朝的最后一点传承南明正式覆灭。
古代中国人注重君臣父子,伦理纲常,甚至很看重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华夷之分,不认同满清的统治。纳土纳岛上至今还有很多华人生活居住,他们的家谱上不约而同地记载了明清之际,广东沿海几百户渔民百姓,和几百个坚持抗击清朝的明朝残兵旧部,因不肯接受满清的统治,辗转流亡到了纳土纳岛上。
荷兰人入侵印度尼西亚之前,据说有一个叫作张杰绪或张杰诸的广东潮州人,在纳土纳岛上自立为王。传说张杰绪从前是海盗,他就是凭着纳土纳岛的水陆码头逐渐崛起,甚至成立国家的。可惜后来张杰绪病死,王国内部纷乱不堪,荷兰人也就借机消灭了这个孤悬海外的政权。
当然现在也有说法认为,按照南洋历史、地理学家李长傅的记载,此人建立政权的立国之地,也许并不是今天的纳土纳群岛,而是龙目岛以西的一个同名的岛屿。当然,这片岛屿至今仍是华人的聚居地,无论张杰绪政权在哪里建国,他所建立的小政权都是中国人在海外生活、存在过的重要证明。
纳土纳群岛虽然现在不属于我国,然而郑和下西洋、曾浣芳守孤岛、乃至于后来南明覆灭后,明朝的遗老遗少可能在纳土纳群岛上建国的历史传说,都让纳土纳群岛添上了一层别样的中国印记。纳土纳群岛虽与我国大陆远隔茫茫沧海,却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不可抹去的一笔,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