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什么08科学与哲学之间只有纠缠,没

之前有听众好奇,从哲学本科一直读完哲学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还有人经常认为学哲学就是阅读理解柏拉图、《论语》等古典智慧,从中找到永恒不变的真理。仅仅将对哲学的理解停留在这一层面,可就大错特错了!本期我们邀请到了嘉宾小林,他目前从事认知科学与心理学哲学的研究。小林与我们聊了聊当代哲学的前沿性研究,讲述了哲学与科学之间相互纠缠的关系。文科生与理科生之间的“鄙视链“,在哲学与科学的相互启发下成为了融合的关系。无论你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希望收听本期节目后都有所启发。本期成员

主播

祁涛:高校哲学老师

立玲:客串主播、柏拉图什么制作

嘉宾

小林: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博士后,曾海外留学,现居上海

时间轴

02:10学习人文学科要像海绵一样吸收更多的内容05:30那些年豆瓣为我们打开的眼界07:02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之间的分歧何在08:年“维也纳学派”成员分散到英美国家14:57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方向:物理学哲学、生物学哲学、认知科学与心理学等17:47科学家对哲学的期待:理论框架、伦理与立法19:16PK文化不可取23:56小林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求学经历31:18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天津人竟被认成因纽特人!37:04人文学科的学生毕业后如何找寻自己的位置41:16文化生产方式亟需更为多元化42:31思想从不囿于科研机构与职业,而在于个人的思想能力

延伸阅读

《想透彻:当代哲学导论》-夸美·安东尼·阿皮亚

《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斯特劳森

《心理学哲学导论》-丹尼尔·韦斯科鲁夫

《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哲学》-道·加比

本期音乐

BrittenBenjamin-Songsfrom“FridayAfternoons”,Op.7:Cuckoo!

JarvisCocker-FromAuschwitztoIpswich

前往网易云音乐搜索“柏拉图什么”收听节目歌单

节选文稿立玲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小林,他目前在做认知科学和心理学哲学方面的博士后,马上也要成为一名哲学教师。今天我们想请小林分享一下他过去十年来的求学经历和专业选择。祁涛其实我们这次想与小林老师聊这个话题,是与当前的时间有关的,马上就进入到毕业季,许多高校同学即将毕业,踏上自己新的人生道路。对于人文学科的学生而言,人生道路的选择背后往往有许多困惑与挣扎。小林老师已经完成漫长的学业,对于自己的学业有很多感触,他曾在欧美学校有过留学的经历,也在国内许多重要的大学中求学过。因此我觉得,听众或许可以从小林的经历中得到一些启发,思考作为人文学科的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如何做出未来的选择和判断。小林在我们最初选择人文学科时,我相信大家都是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我高中时喜欢读哲学或者历史,那时大家都想写一个更好的文章,来吸引同学们的赞赏,然后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慢慢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进而开始选择阅读。我最早阅读了许多福柯的中文著作,还有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著作。高考之后,我就很毅然地选择了哲学专业作为自己的本科学习的方向,我刚入学时更喜欢学习欧陆哲学。不过我当时也接触了一些英美分析哲学或者其他哲学的内容,也接触过一些其他的方向,比如艺术哲学和历史哲学。事实上我想说,读人文学科的本科的时候,大家最主要要学的是什么?我感觉可能要像海绵一样吸收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要做好最基础的学术训练,一个是写作,一个是报告。当你学会了通过概念分析去写作、去做好一个论证时,当你学会能够恰当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未来在选择人文学科的任何一个方向时,你都会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去挑战的。祁涛我刚刚听到的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是关于欧陆哲学和分析哲学的分野问题,我大概也是在读本科到二年级三年级的时候,才开始意识到分析哲学和欧陆哲学可能是由两种不同的哲学语言写出来的。当我读海德格尔和卡尔纳普时,你会觉得他们之间是互相看不上、是有分歧的,所以我当时有一个强烈的印象,即分析哲学和欧陆哲学之间是水火不容的。但这些年,我们基本上能观察到一个变化:它们彼此之间的接纳程度变高了。换言之,之前强烈的分歧,其实是上世纪的事情,再往后其实就有很大的变化,你怎么看?小林我觉得欧陆哲学和分析哲学的这种区分,在很多当代的哲学家看来都是一个非常古怪的区分,因为欧陆哲学是一个以地理来命名的这样一个区域,而分析哲学是一种哲学方法,似乎这两个是完全不对等的一种分野。恰好我最近也在读一本书,它回顾了年左右维也纳的知识圈,当时维也纳的知识圈聚集了许多科学哲学家,就像你刚才提到的石里克、卡尔纳普、波普尔、维特根斯坦,也包括中国的一位哲学先驱:洪谦。他们在这个圈子中,共同学习逻辑学、语言学,以及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哲学。但他们并没有很明显地排斥欧陆哲学,并没有排斥胡塞尔的哲学。欧陆哲学和分析哲学最大的分歧产生于年之后,即石里克被暗杀,然后整个维也纳哲学圈的所有哲学家全部从欧陆跑到了美国,我们才会发现分析哲学在英美扎下了根,欧陆哲学仍然在欧洲大陆发展。这个区分又伴随着年代之后两种哲学的互相交融,产生了一种变化,特别是当时福柯前往美国进行了几次学术访问,哈贝马斯大量地引用分析哲学的著作,以及他前往斯坦福做了长期的讲座。那么这两种哲学就逐渐伴随着意识形态和文化的这种交流,逐渐融合在了一起。更进一步来说,伴随着大学排名以及哲学系专业排名的影响,很多在英美留学的德国人或法国人回到自己的国家,他们尝试用英语写作,带来了许多分析哲学的方法。而同时又有许多美国人,他们是学习比较文学的本科生,之后到欧陆去学习哲学,再回到美国,他们让黑格尔、康德的思想再次在美国生根发芽,我觉得这种交流是非常有意思的。祁涛对,许多没有学过哲学的人,他们会觉得哲学的学习像以前的私塾似的,老师拿着书在上面念,讲一些好像不是人能听懂的话,学生在下面接着念一些经典的书,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形象。我们刚刚聊这个话题,其实是为了提示听众留意到长期存在的对传统哲学的刻板印象,刚刚讲到的分析哲学、欧陆哲学特点上的差别,仿佛使得学习选择了前者便不能选后者,选了后者便不能选前者似的。哥本哈根?小林小林我觉得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哲学家PeterStrawson在他一本书的前言中提到:世界上有两种哲学,第一种哲学,我们要尽力地还原哲学家所处的时代,他们如何去思考。另一种是,我们每个哲学家都站在自己所在的时代,回看那些伟大的思想。那么事实上,如果我们看待传统的欧陆哲学和分析哲学,可能恰恰就是在这一方面存在分歧。传统的欧陆哲学更注重的一种传承性,新康德主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piyaa.com/ddts/2340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