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离开地球表面有没有哪一刻,你觉得

文:读阅评说

卢梭说:思考与实用的结合,就能产生明确的概念,就能找到一些简便方法。这些方法的发现激励着自尊心,而方法的准确性又能使智力得到满足,原来枯燥无味的工作,有了简便方法,就令人感到兴趣了。

单从字面来看,这句话似乎很容易读懂,但若深究其意,又感觉无法触及核心。不过在读罢《如何离开地球表面:人类航空航天小史》后,对卢梭的这段话语有了更加深刻立体的理解。

《如何离开地球表面》作者卢西(张博深)是亚琛工业大学(RWTHAachen)航空航天系动力专业硕士,知乎航空航天类荣誉答主。在书中,卢西分航空、航天两个部分对人类航空航天小史进行了梳理。

正篇开始前,卢西首先提出疑问:有没有哪一刻,你觉得航空航天改变了生活?

看到这个问题,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首先想到的就是飞机的发明及应用为我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曾经跋山涉水、耗时多日的路程,现在搭乘飞机只需要半天一日的即可抵达。

早在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之前,人类就对飞行向往已久。对鸟类的崇拜、按照鸟的模样制作翅膀,都是人类渴望飞行、梦想飞行的最好佐证。

鸟类是勇于尝试、梦想飞行的人们争相模仿的对象。11世纪,英国修道士艾尔默用木头和布制作了飞翼及尾翼,成功飞出了米;年,法国人让-皮埃尔·布朗夏尔在氢气球上安装了鸟状尾巴,成功飞越了英吉利海峡。

跟随卢西的讲述,重温了人类尝试飞行、探索飞行、实现飞行的全过程。一代又一代心怀飞行梦的先驱前赴后继,热气球、飞艇、飞机……他们的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人类飞行的梦想。

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飞天的是中国明代万户陶成道。

陶成道原本喜好钻研炼丹技巧,一次炼丹中发生的爆炸事件引发了陶成道对火器的兴趣。终于,陶成道试制出火器并成为明朝开国功臣,被明太祖朱元璋封为“万户”。

晚年的陶成道萌生了利用火器将自己送上蓝天的想法。根据陶成道的设想,他自制了四十七支火箭捆绑在蛇形飞车上,意图利用火箭的推力将自己发射上天。同时,陶成道周密地考虑到了如何返回地面的问题——陶成道将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飞车上,在火药燃尽后依靠风筝滑翔降落。

不过可惜的是,火箭在点燃的瞬间爆炸,陶成道的飞天事业也停止了。为纪念世界航天始祖陶成道,世界科学家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火山命名为“万户山”,陶成道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作品中,卢西通过故事讲技术,普及工程学原理和民航知识,生动幽默,通俗易懂。比如讲到飞机不稳定性时,以走索、晃板、独轮车等东方杂技为切入点,形象立体地呈现天然不稳定飞机的样貌。

读完整部作品之后,再来回看前文提到的问题就会发现,航空航天为我们带来的并不仅仅是交通的便利。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发明都与航空航天密切相关,大到集成电路、便携相机、AED心脏除颤仪、小到尿不湿、记忆海绵无一例外。

如何离开地球表面:人类航空航天小史京东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51.7购买在《航天为何如何重要》一节卢西提到,航空航天就像驱动人类科技的一台发动机,推动了各种先进技术,带动了整个人类科技的发展。天空飞翔的鸟儿引发人类思考,人类在羡慕鸟儿自由自在的同时,对蓝天生出无限向往。探索蓝天的过程中,每一次尝试都为人类带来惊喜,它激励着人类不断前行,原本枯燥无味的试探在浩瀚宇宙带来的震撼面前变得微不足道。

从梦想飞行到太空行走,人类航空航天的脚步从未停止,也不会停止。

--EN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piyaa.com/ddts/2358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