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http://www.jydxy.com/
秦勇教授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负责人
01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亚当?斯密
阅读版本:
[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郭大力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版。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英国近代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总结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发展经验,建构了近代最主要的经济学体系,并就经济与伦理关系提出了卓越的创见。亚当·斯密终身未娶,以教学为生,毕生仅完成两部著作:《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由于《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学科的独立,亚当·斯密也被尊为“经济学之父”。
作品简介:
《国富论》全称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系统地阐释了亚当·斯密基于人性视角对经济学的理解与思考。该书分为五编,前四编讨论财富收入的构成和性质等问题,第五编主要讨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问题。
第一编“论劳动生产能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这一编是全书中最重要的一章,也是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思想基础,即强调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亚当·斯密的这一思想在今天看来有些简单,而且论述得过于细致,以至于有点啰嗦,但考虑到经济学初创时期的学术背景也就不会否认其重要价值了。在这一编里,亚当·斯密不仅论述了分工,还论述了货币的起源,商品的价格构成,其中对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区分,很有启发意义,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商品受供给数量与需求竞争影响而发生市场价格变动的规律。在这里,亚当·斯密也提及了有效需求的问题,认为“愿支付商品的自然价格的人,可称为有效需求者,而他们的需求,可称为有效需求”(该书上册,第51页)。亚当·斯密举例说,一个贫民也许有要一辆六马拉的大车的需求,但这种需求不是有效需求,因为这种马车绝不是为满足他的这种需求而送往市场的。这一思想直接启发了后世的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的发展。在这一编里与文化经济密切相关的,就是亚当·斯密谈到了文艺工作者收入高的社会原因。他认为“世上有几种非常适意而优美的才能,若能取得,定能博得某种赞赏,但若用这才能来谋利,世人就会根据意见或偏见认为是公开出卖灵魂。”(该书上册,第99页)因此,以这几种才能为职业的工作之所以报酬高,一部分收入要用来补偿其名声上的损失。例如俳优、歌剧唱角、歌剧舞蹈者等工作就如此。当然,今天看来,亚当·斯密的这一思考有一定的社会偏见性。
此外,亚当·斯密还提到了一些经济现象是基于人性的弊端而生,例如股票经济。亚当·斯密认为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才能总是过于自负,因而大多数人对于损失的机会做了过低的评估。基于这种人类的通病,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自己得利的机会很高,因而会去博彩,甚至从事一些非常冒险的工作。当然,在这一编里,亚当·斯密还用了大量篇幅谈地租问题,谈金银价格变动问题,虽然相对枯燥乏味,但其从社会心理出发来思考经济问题的思路很值得学习。
第二编“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第三编“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这两部分主要讨论的是作为资本的财富及其使用。亚当·斯密理解的“资本”没有“剥削”的意味,而是从投资增值视角的思考。亚当·斯密认为希望从其取得收入的资财就是资本,并将商人的资本分为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某种意义上,在亚当·斯密看来,国民财富的性质其实也就是资本的性质。尚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期背景下,亚当·斯密主张积累财富用于生产,反对奢侈、过度消费,认为“资本增加,由于节俭;资本减少,由于奢侈与妄为”(该书上册,第页),主张将资本投入到生产性劳动之中,认为生产性劳动者越多,财富产出越多,非生产性劳动者越多,生产物越少。亚当·斯密尚没有看到非生产劳动(例如服务业)对促进生产力的积极作用,仍将财富仅仅视为物质产品。当然,为此,亚当·斯密主张减少政府工作人员数量,有积极的警示作用。
第四编“论政治经济学体系”。亚当·斯密论述了对重商主义经济理论的看法及对相关观点予以驳斥。在这里,亚当·斯密倾向于主张自由生产与自由贸易,他再次重申以往提及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在这场合,向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该书下册,第27页)。在第四编最后一章,亚当·斯密论及了对重农主义的反驳。他否定了重农主义将土地视为价值主要来源的观点,而指出劳动投入的重要意义。
第五编“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这一编更多的是分析各类赋税问题。亚当·斯密提出要保证优秀艺术家及自由职业者的较高报酬,就要减低对这些职业者的赋税,否则这些职业者就会流失;提出课税是对奢侈品而不是针对必需品的等等观点,对今天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向下滑动查看作品简介)
读书心得:
亚当·斯密之前的经济学仍然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散乱无章、错误百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驳斥相关错误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较为系统科学的体系。这一体系延伸出的思考,为经济学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契机,影响至今。在论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亚当·斯密仍然不免受自己的伦理学教授职业背景的影响,无时无刻不以人性、社会心理、哲学理念的视角来思考经济现象与规律,在今天完全数理化的经济学界看来是不成熟的。但对不喜欢数学化经济学的人来说,这是一笔难得的财富。而且,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过度发挥,已将这本书打造成了一部反映资本主义初期社会现状的百科全书,读之,别有一番风味。
02
《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
阅读版本:
[英]亚当?斯密著《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版。
作品简介: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作为道德哲学教授的讲义,也是一本今天看来独树一帜的学术著作。这本书贯穿于亚当·斯密的整个教学生涯,修订六次,而《国富论》仅仅是其教学生涯中某一阶段的著作,是衍生自《道德情操论》的一部分。无疑,亚当·斯密一生更为《道德情操论》中的思想。
受休谟《人性论》等著作的影响,亚当·斯密也以人性的视角来思考人类的道德情操问题。亚当·斯密撰写《道德情操论》核心目的在于阐明“公民的幸福生活”这一人类总体的努力目标。在后来的六次修订中,亚当·斯密逐渐明确了该书的努力方向是阐明注重利他的“公民的幸福生活”与注重利己的资本家的道德上的辩证关系,即利己的资本逐利,为何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情感与行为,以推进人类总体的幸福生活。全书分为七卷。
第一卷“论行为的合宜性”。这一卷的开篇明义,提出人类的“利他”之心的基础就是“同情”之心,即“无论人们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第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自己的事情……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该书第1页)。这一看法类似于中国古人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论断,但亚当·斯密的分析更具有逻辑性,从人类的终极处思考这一本性的合理性,他看到“人类天赋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人类幸福的巨大破坏者,但又是对人类不义的巨大抑制;对死亡的恐惧折磨和伤害个人的时候,却捍卫和保护了社会”(该书第11页)正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人们愈加同情他人、抑制自我。除了提出“同情心”这一理论基础外,还分析了各种基于同情的令人舒服的美德,分析了源自肉体欲望的适度的激情(包括自私的激情),探讨了悲伤的同情、快乐的同情、野心、钦佩、轻视等人性。
第二卷“论优点和缺点;或,报答和惩罚的对象”。这一卷论述了什么行为会得到报答与惩罚,分析了“正义与仁慈”这两种美德,分析了行为的优点或缺点及命运对人类情感产生的影响。第三卷“让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论及了对自我赞同与不赞同的原则,良心与权威问题,自我欺骗的天性等,以及道德影响、责任感问题。
第四卷“论效用对赞同情感的影响”。这一卷虽然内容不多,但却分外重要。亚当·斯密论述了效用与赞同情感的关系,将对经济效用的思考与人们的精神满足联系起来,甚至首次提出了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富人对生活必需品的分配,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社会利益,提出了幸福原则:“一切政治法规越是有助于促进在它们的指导下生活的那些人的幸福,就是越得到尊重”(该书第页)。第五卷“论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论及了习惯与风气对美和丑的影响、对道德情感的影响。第六卷“论有关美德的品质”。
这一卷论即个人的品质对他人的幸福的影响,提出了对情感、野心、行为等的“自我控制”问题。第六卷“结论”是对这一卷内容的一个小结。第七卷“论道德哲学的体系”。这一卷较为学术化地论述了美德的本质、赞同的本能、道德实践的方式等。
总体上,由于《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讲课之用的讲义,口语化的论理特征使整部著作显得通俗易懂。虽然该书显得略为啰嗦,但比起康德等学者将著作写得和课堂讲义泾渭分明、深奥难懂,该书的风格显然更适合非哲学专业的读者。
(向下滑动查看作品简介)
读书心得:
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倡议每一位商人都要读《道德情操论》。生意场的商人逐利薄情,是古来人们对从事经济活动的从业者的一致看法。现代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让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商人。在这种形势下,人们越来越发现,一味地以人的本性是“自利”的为借口,肆无忌惮地无底线地伤害他人、损害社会,将使整个社会陷入罪恶的深渊。这也是亚当·斯密不断修改《道德情操论》(共修订了六次)的重要原因,可惜世人往往不能将《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配合来阅读。从事经济活动,当然要以经济利益(牟利)为出发点,但同时要有一种伦理底线意识,即任何经济活动不得以损害社会利益为底线。人们从事“自利”的经济活动的总的目的,是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没有“道德情操”的底线意识,“国富论”的“自利”就会发展成一种“罪恶”。经济活动中的人既是“经济人”(基于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者),更是“社会人”(注重与他人和谐关系的利他主义者)。正如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03
《国家竞争优势》
波特
阅读版本:
迈克尔·波特著《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年版。
作者简介:
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前里根政府产业竞争委员会委员,现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力领域的权威专家,被全球誉为“竞争战略之父”,代表作有“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国家竞争力》等多部学术著作。
作品简介:
《国家竞争优势》一书共分为四篇十三章,分别从“理论提出”、“产业案例”、“各个国家战略实例”以及“理论在企业、政府、国家各个层面的应用”等四个角度,来阐释本书的主题,即“钻石体系对促进竞争力的作用”。
在该书第一章“新典范时代”,波特首先提出“为什么有的国家成功,有的国家失败?”这个重大问题,然后由这个问题引出国家间的“竞争力”问题。波特将竞争力定义一国的国家生产力。要提高生产力,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国际竞争环境,于是提出新的国家竞争优势的本书的主题。
第一篇“理论篇”分三章阐释关于国家新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理论。这一篇的第一章(该书第2章)“迈向国家优势之路”中,波特分析“任何产业竞争都包含下列五种竞争因素:(1)新加入的威胁;(2)替代产品或替代服务的威胁;(3)供应商谈判力量;(4)客户谈判力量;(5)与现有竞争对手竞争”(该书第33页)。依据这五种竞争,传统的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等,已不适应当下形势,要获得竞争优势,就要打造“价值链”与“价值体系”,以“创新”扭转劣势,以这种思路推广到全球竞争之中。第二章(该书第3章)“钻石体系的四大要素”中,波特紧接着第一章的主题,继续探讨国家竞争力提升的要素有哪些。他认为每个国家的竞争力要素都离不开以下四项:(1)生产要素;(2)需求条件;(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参见该书第67页)
波特认为由以上四项关键要素构成了国家竞争力的“钻石体系”,这个“钻石体系”“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产业或产业环节能否成功”(该书第页)。波特在钻石体系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完整的钻石体系”,这种体系需要补充两个重要的因素,即产业竞争的“机会”(该书页)因素与推动竞争力发展的“政府因素”(该书页)。围绕着“钻石体系”,波特提出了各种提升效用的意见。第三章(该书第4章)“竞争力的启动”中,波特就钻石体系内在的关系线、生产要素的培养模式、相关于支持性产业的发展、国内同业竞争的影响、“外部经济”的取得问题、组成动态系统、产业集群及集群内的交互作用等,提出自己的看法。总之,这一篇是《国家竞争优势》一书的核心内容,在该篇结尾,波特认为:“钻石体系攸关国家竞争优势,它的核心是‘投资’和‘创新’”(该书第页)。该书第二篇“产业篇”分两章。第一章(该书第5章)“案例分析”中,波特选择了德国的印刷机产业、日本的医疗加测仪器产业、意大利的瓷砖产业和日本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这四个优势国家的优势产业进行“钻石体系分析”。第二章(该书第6章)“服务业与国家
竞争优势”中,波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