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次讨论依旧围绕苏秉琦先生“古国理论”而展开,各位大咖各抒己见,表达了对当代中国考古学、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理论的思考和睿识,精彩纷呈,我们这里整理出来以飨读者。作为一个致力于古史理论和传统思想现代转型的专业平台——“新古史辨”期待更多大咖参与讨论,共同推动这一激动人心的理论创新事业。成祖明:
转发:赵辉《古国时代》
(按:刊载于《华夏考古》年第6期)
易建平: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名之为古国时代晚期,却不意味着这个时期社会文明化程度超过了良渚的时代。无论石峁还是陶寺,它的政治进程并非继承于良渚社会,而是在本地文化、社会基础中发生的变化,更像是文明进程从南转移到北的新一轮轮回。
这一段有意思,说明赵辉并未将“古国”看做是人类社会演进的一个阶段。
文章也还没有说清楚,“国”与“古国”的关系
还有,既然都不知道“古国”的政治制度,又如何将其与“王国”区分开来?
何驽:
易建平?赵老师的文章依旧是依据考古资料对于“古国”描述性的概括,没有你想要看到的“东西”。易建平:
我看到是有。从古国到王国,应该是一种演进关系。此外,不知道古国如何译成外文?ancient?
何駑?所有的关于资料的描述,都有理论在背后。郭静云:
「古國」、「王國」,用詞不同類,王國也有古代的。
易建平:
从赵辉文章本身来看,“国”是古文献中所用之词,“古国”则显然是今天以苏先生为首的考古学家的理论构建,二者不是一回事。
靜云?说得是。我正是这个意思。郭静云:
以鄙見,需要正名,之後纔好討論。不好意思插嘴。
易建平:
靜云?您说得对。大家讨论,不是插嘴。何駑?我在会上也说过,这几十年考古学的成就巨大,但理论概括确实还大有努力的空间。沈长云:
我看了赵教授这篇文章,所谓“古国”实际上就是人类学里面的酋邦这个概念。人类学是一门科学,不是只适用于西方,我们的社会科学院也设得有民族与人类学所,许多学校也设得有人类学系,也都讲酋邦问题,我们的考古工作者应当相信科学。
何驽:
易建平?是的李新伟:
其实用前国家社会这个概念就挺好。都是pre~state阶段,根据各自文明演进传统,叫酋邦也行,古国也好,别的也好。大家都有一个临门一脚阶段。
顺便说一下,我理解,前国家是接近国家的那个阶段,不是国家前的各个阶段的统称。酋邦不是前国家阶段中的复杂社会阶段,就是前国家阶段的一种存在形式。
李峰:
其实西方的语言体系中最接近的是ArchaicState.
李新伟:
“酋邦(chiefdom)”概念在欧美以及中国学界尽管仍存争议,但用其表示前国家阶段的复杂社会,作为由大体平等的社会到国家社会的中间环节,大致不误。中国学界至今没有普遍采纳这一概念,大多仍持前国家社会与国家社会两段论,导致论证上的简单生硬。
前几天提出的上面的见解,好像对prestate有点误解
李旻:
華瀚維(HenryWright)教授的酋邦研究雖然受到了批評,但華教授年提出的「政治實驗」這一觀念在趙老師文中已經被用在中國考古學國家起源探索之中。
「政治實驗」PoliticalExperimentation就是為了解決臨門一腳的問題。
李峰:
属于国家的概念是EarlyState,但是用得太泛了,据科里森有70多个例子。所以GaryFriedman一些人90年代中在亚利桑那开了个会,决定用ArchaicState代替,这主要是考古学的概念,据我所知只有考古学家用。但他一定是指高于酋邦的一种政体,只是国家中最原初的形态。
李旻:
转发:
然後葉斐NormanYoffee教授年出了一本書MythoftheArchaicStates批評這個觀念。
李新伟:
古国与“新国”之区别,并不能用把古国称作酋邦而解决。能够引发建平兄关于古国和新国关系的思考,考虑中国史前社会发展和三代社会组织形成的关系,这正是古国概念的妙处。此中有真意,建平可细思之。
易建平:
早期国家概念出来以后,虽然争论比较多,但意思远比另外几个词明确
李新伟?我那所谓新国,只是一种推理,不是我赞同那个说法。李峰:
要回去查Service是否把它作为一个模式提出来,还是用于描述。Freidman他们是明确作为模式提出来的
易建平:
目前为止,我还是比较赞同早期国家与成熟国家说法。
这样一种线索明确了国家从不成熟到成熟发展的这么一个过程。
李旻:
上古的古國,比較接近韓半島上這樣小政權:「韓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辰。馬韓在西,有五十四國,其北與樂浪,南與倭接。辰韓在東,十有二國,其北與濊貊接。弁辰在辰韓之南,亦十有二國,其南亦與倭接。凡七十八國,伯濟是其一國焉。大者萬餘戶,小者數千家,各在山海閒,地合方四千餘里,東西以海為限,皆古之辰國也。」
易建平:
李旻?最早的所谓“国”,规模都小。问题是,后来的成熟国家,也有很小的。一个小字,不能说明根本问题。李新伟:
到底差别在哪里?是大小,还是有别的,这样的探讨才有意义。酋邦科学,古国不科学,闭门造车,这样的指责没有意思。
李旻:
北美的東亞考古學家,例如RichardPearson就是把東夷傳中這些小國稱為酋邦。
张良仁:
差别在于,酋邦这个概念是由大量民族学材料支撑的,有较为明确的定义,尽管有争议,大家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古国基于我国上古文献,缺乏明确的定义。搞学术,明确的定义是基础。
易建平:
文献中“万邦”的邦或者国,情况比较复杂,应该有许多是酋邦,也会有平等社会。良渚石峁陶寺这样的,说是早期国家或者archaic国家,问题不会是太大。关键要看如何定义国家。
张良仁?[点赞][点赞]不仅仅是人类学,而且是考古学与历史学材料的支持。许宏:
李旻?[点赞]《后汉书》《三国志》东夷传类记载中这类“国”,不一定达到STATES的水平,所以日本的博物馆中宁愿用假名KUNIGUNI,我问过他们,他们说如果用汉字的“国”,恐产生混乱,用汉字的话,他们称“首长制社会”,与酋邦近同。余西云:
用什么概念,一个是涉及到我们对这一时期社会的揭示和理解,一个是涉及到理论建构与路径选择。很多在历史学和人类学里面有很明确说法的观点,考古学并不会轻易接受,而是要重新检验,所谓拿出你的证据来。这个证据,不是文献证据,也不是人类学证据,而是考古证据,这才是考古这个学科存在的理由。如果首先贴上“酋邦”一类的标签,会给考古学家更完整、更清晰的理解,但也是更主观的理解。中国考古学界过去讨论母系、父系、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之类概念,对这样的学术路径有切肤之痛。新进化论可能是一种很好的理论,但一定不是唯一的理论,中国考古学已经走出了一条不同的理论创新之路,这才是我们需要好好理解的地方。在历史学和人类学大致已经完成人类历史的建构之后,考古学重新开始盲人摸象,看似笨拙,但这就是学术发展的方向,让抽象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具体,让模糊的东西变得越来越清晰。我们可以觉得“古国”一类的概念不完美,可以有新的理解,可以提出新的概念,但一定不要把已有的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结论当成事实。
李峰:
李旻?Yoffee是反新进化论的,我想他连旧进化论的基本假设也反对。在他看来国家是社会简单化的结果。而不是复杂化的结果。archaic这个概念进化论色彩太强烈了。李旻:
所謂古國與其說是archaicstates不如說是polity,可大可小,以前我們的韓國研究生把東夷傳這些小國理解為國家,而考古上只见到村落,于是反過來認為東夷傳描述的社會結構不可信。其實國越多,人越少。
成一农:
这个问题,首先要区别古人心目中的国,与现代人定义的国,这一点我感觉尤其重要,很多研究者对这种差异缺乏认知;其次,要考虑的就是,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的国,都是存在差异和变动的。所以,我感觉,要确定一个统一的”国“的定义是不太可能的。
易建平:
“古国”所谓理论甚至并不是基于古代文献。古文献中说的多是“邦”(国,邑,家)。“古”字更多是苏先生等人的思考。
李新伟:
apolitythatcentrallyorganizesaregionalpopulationinthethousands(Earle)
这个就是,由大量民族学材料支撑的,有较为明确的定义。已经没有什么养分也。
易建平:
earle是酋邦研究的大家,但他在理论方面的贡献有限。比如,十几万人的夏威夷社会,他还叫作酋邦。说酋邦,基本核心还是塞维斯和fried
李新伟:
建平兄真是直男一枚。是不是有点后悔,不该翻译EARLE的书呀。记得建平说过翻译过年EARLE主编的论文集。
易建平:
夏威夷社会不仅仅人口多,社会分层厉害,而且最高酋长权力非常集中。中国史前考古如果发现了夏威夷那样的社会,一定会叫作王国甚至帝国。
新伟说的哪跟哪啊。我也没有翻译过他。早期我介绍过他。科学研究,我没有固守的看法。我随时准备修正自己观点。
李新伟?earle我与他有过通信交往,还曾经讨论过合作研究,但我没有翻译过他的著作。李新伟:
那可能我记错了。抱歉。他那个论文集是酋邦的重要参考,邀集了世界各地研究酋邦的。认识到各地差异,EARLE无奈下了个泛泛简单定义。建平可以读读。
易建平:
李新伟?他的著作,出版再版他与考古学家Johnson那部更重要李峰:
这不像个定义。polity的概念太宽。在搞不清是否国家的情况下,叫polity肯定不错。
张良仁:
学术研究,术语是关键,一定要用那些可描述的、有明确特征的,这样大家才能交流,要不然永远都是鸡同鸭讲,无法前进。
焦天龙:
酋邦这个概念,其实比“国”更清晰。
易建平:
新伟他们关键的有一个深深的中西之别。这个分别的重要性远在于科学之上
张良仁:
Earle那个定义更为抽象,更为中立,是为了概括更多种类的酋邦社会。其中有关酋邦社会,有很多民族学著作,里面有很多描述。
焦天龙:
这个概念追根朔源,实在研究太平洋地区的Polynesian社会结构时提出来的,后来被用到其他地区,离原来的意思越来越远了。
易建平:
这几天的讨论,有人都开始扣帽子了,什么自我殖民,文化自信,甚至更厉害的,都用上了。这个不正常。我自己是相信,科学无国界。
更是相信,中国的学术如果不建立在科学之上,自信是建立不起来了的。
焦天龙:
建议各位认真读读这两位的原作:
Sahlins,M..SocialstratificationinPolynesia.Seattle:AmericanEcologicalSociety.Goldman,I..AncientPolynesianSociety.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李新伟:
转发:李新伟:《感受萨满之力:玛雅名城科潘遗址发掘的收获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