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结束。但高考的周期和秩序却远不止六月的三两天,无论是仪式性的考试、志愿和录取,高三及复读中高浓度的期望和投资,都是在整个青年时代乃至更长人生里不断预演、重现和超克的秩序。高考可谓是牵扯许多人全部能量和社会各层面的总体动员,神佛与灾疫也不在话下,而溢出普通高考的出国、艺考、职高教育也必须对高考的宇宙做出主动或被动的回应。回应高考,结绳志与社会学会社此前进行了题为《从高考到教育到社会》的讨论。在暑假来临之际,我们回顾当日最初的讨论,关于许多人最后的高考,也关于人生中不断闪现的渴望、努力、规训与反抗。
本篇推送基于张敏老师的分享。如果说城乡结合的县域是中国横向流动性的表征和限制,县中则是流动性的纵向弹簧。张老师从她在中国西北一所县城中学所做的学校民族志出发,力图切身描摹弹簧里的“认命与认输”、反抗与起哄。我们可以看到,弹簧内部的润滑剂和液压油恰恰是很多人都熟悉的“换座位”“题反诗”“接老师话”,张老师希望从这个角度上讨论教育的本质以及教育的概念,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往期回顾:高考的比较学:公众的服务,抑或个人努力的结果?
从高考到教育到社会①
从高考的事件性到教育的日常运作
感谢主持人。非常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和思宇以及屏幕前的各位对教育感兴趣的同学一起交流对于中国教育的一点思考。前几天毓坤第一次和我聊起组织这个主题活动的时候,用了一个非常意思的表述,就说最近几天正在进行高考,而高考是一个特别大的事件,我们要围绕着这个主题组织一次线上讨论。我觉得“事件”这个表述非常有意思,当我们用“事件”这个词的时候,我们会首先觉得它是非常规的,引起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