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湄洲岛走出的中国海上女神中

彭洋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disease/a_9476461.html
  

  年,妈祖金身到达新加坡天福宫,当地妈祖敬仰者夹道欢迎。全媒体记者蔡昊摄

  □苏文箐

  ■我国东南沿海刻着妈祖信仰的深深印记

  中国不仅是欧亚大陆上的陆域国家,也是向太平洋开放的海洋大国,拥有超过3.2万公里的漫长海岸线和1.1万余个大小岛屿,其中有人居住的海岛就有近个。妈祖信仰沿着海岸线一路传播,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刻上了深深的印记。

  我们熟知的澳门,其英文名Macau就来自“阿妈港”,阿妈就是妈祖;也有人说Macau为“妈阁”即妈祖庙的转音。我国还有一处地点以妈祖命名,那就是福建闽江入海口附近的马祖列岛。马祖列岛位于福州市连江县黄岐半岛外海,目前由台湾的连江县管理。元朝前,马祖列岛一带已是沿海居民追随渔汛、海商往来的停靠基地,早就有了人烟。明宣德元年(年)后闽海平靖,不少福州、长乐等地的渔民也陆续移居岛上,繁衍生息,从事渔业、捕捞、船运等作业,至清同治年间(—年)达多户。

  《连江县志》和《使琉球记》中均记述了这样一个传说:已经凭借异能而名动莆田一带的林默,一日听闻父亲遭遇船难,于是只身跳海寻父,不幸罹难,“卒负父尸漂至南竿”。南竿岛是马祖列岛中的一处小岛,当地岛民感念她的德行,为其建冢立庙,又围绕神庙兴建村落,取名为妈祖村,整个岛也被叫作妈祖岛,从此妈祖岛就成了南竿岛的代名词。后来,妈祖岛改称为马祖岛,而其周围的36个岛屿则概称为马祖列岛。

  据统计,马祖列岛上共有10座妈祖庙,其中规模最为宏大的是马港天后宫。清光绪二十年(年),英国海军在测绘时,把马港天后宫作为标志性建筑画在了南竿的地图上。数百年来,马祖日益发展,人口也越来越兴旺,逐渐成了大陆乡亲向台湾地区乃至东南亚各国迁徙的中转站。

  ■妈祖庙的建立者:从渔民、海商到官员、皇帝

  宋代以来,哪怕是在明清海禁时代,在崇拜妈祖这件事上,官民都是一致的。

  经过历代加封,妈祖在清朝的名号已经抵达女神界的“天花板”——天后,完整封号长达66个字。各地官员纷纷兴建妈祖庙,举办祭典。最惊人的是,连故宫御花园内都建起了妈祖庙:年,嘉庆皇帝下令照着淮安清江浦的惠济祠,在御花园也建一座惠济祠,并要求官员每年春秋去御花园祭拜,以保漕运海事平安。

  除了由官方下令建立之外,妈祖宫祠更多的是由各地渔民或海商在一年又一年的生计活动中,前赴后继地逐步加盖、扩建翻新而来。

  比如,舟山群岛等浙东海岛是福建渔民的聚居地,福建渔民一年四汛大半时间在此捕鱼。早在北宋淳化元年(年),其时妈祖尚未受朝廷褒奖,朝廷令除两浙(浙东路、浙西路)渔禁,时属浙东路的神前(今嵊山)、下八山(今壁下山)和小洋山等诸岛渔场同时解禁,沿海渔民得以自由出入渔场采捕。福建渔民陆续到来,并建起了很多小型的妈祖庙。耳濡目染,嵊泗本地渔民也随之信奉起妈祖,开始在岛上兴建较大规模的妈祖庙。嵊泗列岛位居长江口外,江海交汇,占据南北海运要冲,不仅渔船众多,而且南来北往的商船、粮船和官船,也都要路过这里避风停泊或汲水补给,妈祖信仰随之进一步传播。

  另据调查,福建渔民有个习俗,每到一地,因供祭和屯积渔具之需,必定上岛建庙,以延香火。据载,旧时舟山的天后宫,大多为福建渔民筹资所建。特别是清朝与民国时期,舟山居民的妈祖信仰十分兴盛。清康熙三十三年(年)时,仅舟山岛的定海就有36座供奉天后的庙宇,占定海神庙总数的五分之一。到民国十二年(年),定海有名望的天后宫已多达83座,占所有神庙的四分之一。嵊泗列岛在民国末年共有60余座神庙,其中供奉天后的庙宇40余座,占总数的三分之二。除了建庙供奉,在舟山北部的许多小岛上,人们还会把妈祖作为“船官菩萨”供奉在渔船的圣堂中。他们非常虔诚,神像不能自制,要遣专船从湄洲岛祖庙中请来。

  同时,中国沿海各区域的海洋族群也主动将地方信仰的神灵纳入到妈祖体系之中。在北方的庙岛群岛,妈祖与当地的龙王崇拜和谐共处;舟山是中国重要的观音道场,舟山等浙东岛屿上的妈祖就与观音共处一个屋檐下;岭南地区素有水神信仰的传统,尤其珠三角水乡地带是洪圣公、龙母信仰的中心,将妈祖与其他神灵安置在一起供奉,或在天后宫旁另建其他神灵的庙宇,在万山群岛已是普遍现象。(待续)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piyaa.com/jtqk/2358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