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晓得马来西亚的这座小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吃饭的地方。夜市、饮食中心、早点铺、大酒楼、小饭店、食品摊、水果铺……而且密集程度绝对会让你相信:槟城人是不在家里吃饭的。
就像我在上一篇说的那样,槟城的餐厅通常是早开张的早收工、晚开张的晚收工。比如供应早餐的早点铺,通常下午2点之前就会关门。而下午5点后才开始营业的饮食中心或夜市,则会营业到凌晨。槟城最有特色的觅食处,正是上面说的这两类,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
早点铺
看过《初恋红豆冰》的朋友对这种形式的饮食店肯定很熟悉。电影里阿牛饰演的光头的父母就是饮食店的老板,他们负责为顾客提供饮品,更重要的是,他们也负责提供饮食店的场地。可以说,供应饮料的人就是店铺的老板,而所有来到店里的顾客都要点饮料(有点茶位费的意思)。但好在所有饮料都很便宜,槟城特色大杯白咖啡只要0.9马币。女孩子们则更喜欢点甜甜的美禄,味道和小时候喝的高乐高很像。
供应各色美食的早点铺
这样的饮食店里通常会提供几种比较传统、同时也最具特色的食品。比如,一定会有炒粿条或粿条汤,电影里李心洁饰演的打架鱼的妈妈就是炒粿条的。
炒粿条
一般来说,还会有专门的卤肉摊,当然,槟城人所说的卤肉(LorMak)跟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卤肉有所不同,这种卤肉通常是几种熟食组成的拼盘,比如用虾肉做的口感弹牙的虾饼、用鱼肉做成的鱼肉肠、用猪肉做成的特制火腿,等等。
卤肉摊
一定不能少的还有烤面包。之前来槟城的时候也吃过一次,好吃倒是好吃,只是太普通了,让人无法为之激动。这次我比较幸运,不仅坚持点了炸面包,还遇到了愿意指点我们正确吃法的老板,于是乎,烤面包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新的美食次元。
普通烤面包
热乎乎、外皮炸的酥脆的烤面包,直接吃也很美味,但正确的吃法是要沾上撒了白胡椒的蛋液。老板看我沾蛋液的动作犹犹豫豫的,就坚持说,一定要把整块面包放进去,蛋液沾得满满的才好吃。于是我鼓起勇气,沾上满满的蛋液,塞到嘴里。蛋液的咸鲜、润滑,和面包的甜香、酥脆完美地交融在一起,味觉和口感,在同一瞬间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另一次元的烤面包
虽说可以选择的美食种类无限丰富,但据我观察,槟城人早上点的最多的还是云吞面。云吞面自然是有汤、有面、有云吞的一种食品。在早餐的时候,喝上一碗鲜香的热汤,再来点能让人即刻感到幸福的云吞和面条,确实是开启一天的好方式。最值得一提的是,槟城的云吞面里的汤非常鲜美,隐隐透出鲜虾的味道。虽然云吞和面都浸润了饱满的汤汁,但口感和味道却各有不同,吃到最后也不会让人感到乏味。
云吞面
虽然在同一间早餐铺工作,但是这些食品摊和饮食店的关系却是比较松散的。也就是说,饮食店老板(负责准备饮料、招呼客人的人)来招募各色食品摊,而每位食品摊主会专事烹调一种食品。比如,我从没见过烤面包的人去做云吞面,也没见过做饮料的人参与制作任何食品。
槟城还有另一类早点铺,也很有特色,那就是广东点心铺。点心铺的组织方式和上面介绍的这种有很大差别。点心铺通常都是统一管理,很像一般意义上的饭店。虽然点心种类很庞大,但却出自一个厨房。虽然如此,每种点心的味道却截然不同。可见店家在制作食物上花费的心思和时间。
广式烧卖
点心铺并不强制顾客点饮料或收取茶位费,但是吃广东早茶要是没有茶,就像是吃西红柿炒鸡蛋没有米饭一样,总是感觉缺了点什么。在点了香片茶后,我又跟负责给顾客点饮料的老伯要了一份看起来很清凉的绿色糖水。老伯说,里面绝没有任何添加剂,是他们自己用蜜瓜做成的。吃完足份的虾饺、烧卖、蛋挞后,再尝尝清凉甜爽的蜜瓜糖水,能在舌尖上体味到一种精心设计下的和谐和美好。
吃了丰盛的早点,一天即将过去,到了傍晚时分,我们来看看这时候,我们能在槟城吃到些什么。
饮食中心
伴着中午的日头,各种早点铺开始打烊,槟城的另一种饮食方式,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新世界美食中心一角
如果说早点铺的作用是让人汲取白天所需的能量,那从下午营业到深夜的饮食中心就是让人释放能量的地方。食物的煎炸声、老板招呼客人的声音、现场歌手演唱的《甜蜜蜜》……可以看到围坐一桌的一大家子人、一起喝冰啤的几个相熟的老人、对坐着亲昵地享受美食的情侣、放学后吵吵嚷嚷的中学生。所以我猜,槟城人结束一天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找一家自己常去的饮食中心,和家人或朋友一起边吃饭边聊天,或者一个人边喝啤酒边听歌。
整晚一个人专心听歌的大哥
饮食中心和夜市的经营方式和早点铺类似,卖饮料、收茶位费的是老板,食品摊也都是老板招募来的。比较大的饮食中心的摊位相对固定,有点像国内商场里的大食代;比较小的饮食中心、夜市,还有早点铺的摊子都是可以移动的,摊主都在一个简陋的小车上烹饪。
饮食中心和早点铺提供的主要是槟城传统美食,饮食中心能提供的美食种类却远不止于此。
槟城是一个容纳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吃到绝对正宗的印度菜、泰国菜、马来菜、阿拉伯菜、潮州菜、广东菜……所有这些不同口味,你都可以在饮食中心,从最正宗的厨师那里吃到。
在华人主导的饮食中心里,也能看到其他民族的美食。比如这几位阿拉伯小哥做的烤羊肉饭,让我吃到了熟悉的西域味道。
印度大叔做的炸虾饼,酱汁的味道很独特,猜不出配料……还要不由分说地配上两片西葫芦。
最接地气儿的饮食中心,当然少不了传统食品。比如这个Rojak。第一眼看到配料时我很震惊,有菠萝、苹果、黄瓜,另外还可以选加墨鱼?!为了弥补自己的孤陋寡闻,我毫不犹豫地点了一份。取餐的时候老板问我要不要加辣椒……我犹豫了一下,理性占了上风,还是不要了。
水果沙拉Rojak
水果自然就是普通的水果,但那个浇头真的是一言难尽,主要的味道是咸和辣,再配上水果的酸和甜……只能说我在槟城第一次遇到如此难以攻克的食品。但本地人似乎对这道菜喜爱有加,相信在他们那里,配上辣墨鱼的Rojak一定是一种过瘾的美味。
能让我觉得自己口味和本地人差距如此大的食物,可以说绝无仅有。槟城的大部分美食,都能让人在尝到熟悉的味道的同时,又邂逅到意料之外的美味。比如肉骨茶。
单人份肉骨茶
据传,肉骨茶是华人在南洋发明的食物。由于当时的生活条件差,很多人因为不适应湿热的气候,所以患上了风湿病。于是他们想到一个办法,用当归、枸杞、党参来煮所谓的「茶」。后来有一次,人们不小心把猪骨放进了茶汤,结果却产生了意外的惊喜,肉汤香浓美味,别具一格。从此肉骨茶就成了南洋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
华人对猪肉的喜爱,体现在对猪肉丰富多样的烹饪方法上。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煮排骨,还有一种在东南亚也很常见吃法:烧肉。
烧肉就是烤猪肉,不同于一般比较粗犷的做法,槟城的烧肉总给人一种经过精细计算的感觉。外层是恰到好处的焦脆外皮,然后是绵软香甜的脂肪,最后是口感扎实、肉香满满的烤猪肉本身。除此之外,还要配上酸辣解腻的特殊酱汁,让你可以一直、一直吃下去……
还有一件不得不说的事,我作为一个北方人,对南方人、特别是广东人崇尚的「老火靓汤」一直以来都有些不以为然。总觉得那东西吃起来不过瘾,除了有些油腻外并无特别之处。但这次来到槟城,因为天气热、平时吃得又多,所以消化出了点问题,于是汤就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在把汤放进嘴里的一瞬间,我就明白了喝汤的奥义。那是一种从舌尖到舌根,能彻底把人融化掉的鲜美。当汤滑入食道的时候,温暖和滋润的感觉会同时扩散到你全身,让你的精神和身体都放松下来。
羡羡最爱的莲藕排骨汤^_^
现在的我,已经染上了喝汤的恶习,只要喝上一口,马上就能判断一份汤是不是「老火」熬制的。
看来,人可以在距离一种美食的发源地很远的地方,认识到这种美食的真谛。食物是文化和历史的积累,而地域和时间都无法阻碍一种强大文化的生存和繁荣。
吃,无处不在
除了街头巷尾大大小小的饮食中心外,槟城还有一些或独特、或创新的觅食处,满足着人们饱腹之外的饮食欲望。这些地方通过美食赋予惊喜,时刻提醒着槟城本地以及世界各地的人,食物也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为我们带来突如其来的启示。
HinBusStop
据说,槟城的一位富二代想在老城区为自己的艺术家朋友们找一个可以自由创作和施展的空间,正在他找来找去的时候,忽然发现了这个废弃的公交站,而这块地恰好又是他家的……于是他和朋友们一拍即合,把一个本来没有用的破烂地方变成了现在的这个小型艺术园区。
虽然这个「微型」小得可以,但恰恰由于空间狭窄,这里的气氛(人和人、人和物、人和食物之间的关系)反而变得活跃而多变了起来。
这里有滑滑板的小孩、在草地上晒太阳的游客、法国人的实木砧板摊、神奇的原创饮料、待出售的艺术品……但最让我兴奋不已的,则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带来的新奇而美味的食物。
虽然我知道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但从没想过会有这么多外国人长期居住在槟城。就在这片不大的区域里,我看到了做美味饭团的日本美女、自己酿啤酒的美国哥们儿、提供便宜又好吃的盒饭(其实是一种爪哇传统食品)的印尼一家。但最亮眼的摊位肯定属于那位做了一桌子蛋糕的槟城本地女烘培师。
摆满蛋糕的桌子
一种重芝士蛋糕
这位烘培师据说原来在某家著名的饭店工作,后来离开了那里,自立门户。现场有很多客人似乎都是她的常客,经常会来这里品尝她做的糕点。她的女儿和儿子也来帮她招呼客人,无形之中,卖蛋糕变成了一场家庭聚会。于是我也得以在轻松、欢乐的气氛下,品尝到足以传达心意的美味蛋糕。
挑来挑去,最后我在老板女儿的推荐下点了一份柠檬芝士蛋糕。蛋糕的味道新颖又地道。柠檬酸得很,但清新的味道却恰如其分地配合了芝士过盛的醇香。
相信厨师在每种蛋糕中都融入了一些传统和一些创新,不知要去多少次,才能把所有蛋糕都尝遍。
印度庙
一天晚上我在槟城的小印度(类似于唐人街的印度人聚居地)转悠,发现那里的好多小吃摊都提前关门了。我很纳闷,因为印度人差不多可以算是槟城最勤劳的民族了,他们开张最早、关门最晚,难道印度人在自己的地盘上就变得不勤劳了?
经过一座印度教寺庙门口时,我听到庙里面在演奏着什么音乐,似乎是在庆祝某个节日。庙门前排着一条长队,大部分都是印度人。
经过观察,我发现他们好像是在排队领取一种类似于咖喱饭的食品。有些人领到之后就地马上吃了,还有些住在附近的人则选择把食物直接端走。
原来如此,是因为这个免费发放食物的活动让很多小吃摊都提前关门了。其实我也很想尝尝这种让其他印度美食都默默退让的食物,但由于对印度教不了解,总觉得这样糊里糊涂地占人家便宜不太合适:吃了人家寺庙(也可能是神灵)的食物,总要付出些啥吧?
虽然不懂这个仪式的具体意义,但我猜一定包括在食物中品尝到神灵的眷顾,进而体会到信仰的真切。食物,作为生命之根本,能够传递的不只有传统,还有生活的真意。
糖水铺
离开槟城之后,最令我怀念的,其实不是那永远也吃不完的无尽美食,而是那些看似不起眼,但在街头巷尾无处不在的糖水铺。
文章开头提到的《初恋红豆冰》中的一条主要线索,就是打架鱼最爱吃的红豆冰。打架鱼和光头从小的时候开始,一旦天气炎热,就会在街边的糖水铺一起吃冰。就这样吃着甜甜的红豆和凉凉的沙冰,聊些有的没的,于是两个人的生活就交织在了每天的片刻清甜之中。
打架鱼和光头在槟城街边一起喝糖水
当然,青春注定伴随着成长和分离。后来,打架鱼离开了槟城,于是光头一个人买两份红豆冰,假装她还在。再后来,光头也离开了家乡。过去的人、物、事都会变得越来越远,但两个人小时候共同度过的时光,一定会和红豆冰的味道一起,存在记忆的最深处。
一个人喝红豆冰的光头
其实,槟城的糖水铺里不只有红豆冰,他们最具特色的糖水其实是煎蕊。
煎蕊是闽南语的叫法,这种甜品的另一个名字是珍多冰(cendol),最基础的配料是在刨冰上加入绿色粉条(用糯米粉制成,以斑兰叶染色),再淋椰汁,最后撒上椰糖。红豆、玉米、糯米和仙草也可作为辅料。
煎蕊也是爪哇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婚礼前一天,新娘的家人会向亲戚朋友们卖煎蕊,卖出的煎蕊越多,就表明会有更多的人来参加婚礼。所以吃煎蕊,也是一种对美满爱情和幸福生活的祝福。
另外,槟城还有一样让人又爱又恨的食物。有人会不远千里跑过来专门吃上一星期,也有人见了它之后会捏着鼻子避而远之。没错,就是榴莲。
黑金猫山王榴莲
在槟城你会遇到大大小小的专门吃榴莲的场所,小到卖榴莲的摊子,大到吃榴莲的饮食中心。
榴莲饮食中心门口的一辆「榴莲车」
在榴莲不多的季节,你还可以随时随地吃到用榴莲制成的各种食品。比如榴莲味儿的槟城特色白咖啡、榴莲酥,还有海边的榴莲泡芙。
姓氏桥上的海边泡芙小屋
走在槟城,如果你忽然很想品尝榴莲香甜的味道,那你就一定能吃到。同样的,你还能随时吃到红豆冰、煎蕊、莫莫查查、杨枝甘露、椰汁西米露、白果腐竹薏米糖水……可以说,槟城人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榴莲自由」或「甜品自由」。
这次去槟城,酒店旁边就有一家叫做新世界的饮食中心。行程9天,我几乎每天都去新世界,有时候是去吃饭,有时候则只是喝杯饮料。就算如此,我也只吃到了这家饮食中心的5%的美食而已。除此之外,还有好多本来说好再去,却由于时间关系只去了一次的餐馆;以及下决心这次一定要吃到,却最终没挤出时间去的饭店……
只要在槟城再多生活一天,就能邂逅更多从未品尝过的美食。这,不也正是生活最美的一面吗?
盼盼姐Yourlikeslightupmy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