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食物治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7690983.html
一、19世纪澳洲殖民地“华人问题”的产生
澳洲殖民地的历史始于年英国库克船长抵达澳洲东海岸,宣布英国对澳洲大陆享有主权,随后英国陆续在澳洲建立了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西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北领地及塔斯马尼亚这六个殖民区域。华人与澳洲历史亦有着漫长的渊源,据传早在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船队曾从帝汶岛南下,抵达今澳洲西北部。19世纪早期开始,已有华工零星地由香港、新加坡等处抵达澳洲,从事农牧业与垦殖。随着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势力在中国的扩张,清王朝海禁政策日益废弛,陆续有商船将华人劳工运送到澳洲。年,由英国驻中国的德记洋行安排,一艘名为“宁罗号”(Nimrod)的商船从厦门搭载名中国人于年10月2日抵达悉尼港,这是有确切记载的第一批入澳华人。年,英国殖民当局公布了在澳洲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等地发现金矿的消息,来自欧洲、美国、中国等地的淘金者开始蜂拥而至。据澳大利亚学者估计,在—年间到达澳洲的华人多达人。大多数华人淘金者来自香港和广东。
随着华人的大批到来,“华人问题”(ChineseQuestion)开始在澳洲殖民地浮现出来,其最直接动因是来澳华人性别的严重失衡。19世纪50年代的华人淘金工和乡村雇工全是男性。据当时的人口统计,年,在新南威尔士约有名华人男性和2名华人女性,在维多利亚大约有名华人男性和8名华人女性,从而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单身汉社会”(bachelorsocieties)。很难确切统计这些华人男性的婚姻状况,据文献中零星记载估计,约1/4至一半的华人男性已婚。年,牧师杨(J.W.Young)所做的一份报告称,维多利亚殖民地名华人男性中,大约有名在中国有妻子,也即保罗·苏(PaulC.P.Siu)所说的“已婚单身汉”(marriedbachelor)。无论已婚还是未婚,淘金热的确带来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华人男性入澳,加剧了澳洲殖民地本已严重的性别失衡。
在当时澳洲白人的观念中,大量单身男性聚集是危险的。传统的基督教伦理认为,女性是促使男性“文明化”的力量,家庭则是保持社会正常秩序的稳定器。由于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华人男性被认为与大量的道德失范以及违法犯罪行为相关联,包括强奸、同性恋、恋童癖、嫖娼、赌博、酗酒、抽鸦片等,严重影响到澳洲殖民地的安全和稳定。同时期报纸上开始大量刊登针对华人的尖锐批评。从19世纪50到90年代,澳洲殖民地议会和媒体都在不断讨论如何解决华人性别严重失衡的问题。事实上,英国在全世界的许多殖民地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比如西印度群岛(WestIndies)曾出台政策,以提供财政资助等方式鼓励华人劳工携带妻子同行。然而,鼓励华人妇女入澳并没有得到殖民地主流社会的认可,因为担心会在澳洲迅速繁衍出庞大的中国人口,其数量足以压倒欧洲白人。保罗·帕克斯(PaulPax)在年提出引入其他非白人女性,比如马来女性,作为华人男性的妻子。而总体上看,基于澳洲殖民地白人社会普遍对华人的厌恶和偏见,因此不认可异族婚姻(intermarriage)是华人性别失衡问题的解决之道。到年澳大利亚联邦正式成立,推行种族主义的“白澳政策”,出台了《限制移民法案》(ImmigrationRestrictionAct),全面禁止华人以及其他“有色人种”进入澳大利亚,可以说是持续半个世纪的对“华人问题”所形成的既定观念驱使的结果。
二、澳洲华人研究的传统视角及其反思
二战以前,澳大利亚史学界已有研究在澳华人的著述问世,主要以研究殖民地时期尤其是淘金热中的华人为主。不过,早期的研究大多基于白人种族主义立场,围绕“华人问题”展开,呈现出单向度、类型化以及西方中心主义的特点,对澳洲华人恶意中伤,竭力散布“黄祸论”,为“白澳政策”辩护。在史料运用上,主要局限于英文史料,包括殖民地时期的政府报告、人口统计数据、移民档案、入籍记录、法庭记录、警察记录,以及大都市报纸、杂志和排华集会(anti-Chinesemeeting)记录等其他出版物。这些文献的作者绝大多数都是白人男性,受制于当时的整体社会环境或者“19世纪思维”(nineteenth-centurythinking),本身就充满了殖民主义偏见。如果不加批判地使用这些材料以及进行表面化的解读,对于“华人问题”的研究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偏见的引导,形成关于华人家庭生活的刻板成见。
1.个体、家庭以及女性群体的缺失
19世纪在澳洲的华人男性被认为没有家庭生活,除非他们返回中国,或是极个别情况下妻子也移民过来。杨进发(C.F.Yong)认为,“缺少家庭生活是华人社区最突出的特征”;凯瑟琳·克罗宁(KathrynCronin)称华人男性“缺少女性和家庭的陪伴”;维维恩·柏雷奇(VivienSuit-chengBurrage)将“缺少家庭生活”视为一个悲剧性的因素,导致华人社区无法健康、正常运转。这些研究基本上忽视了华人女性群体的存在——作为妻子、母亲、女儿、女仆或者其他雇工,同时也忽视了那些与华人男性建立亲密关系的非华人女性,包括欧洲白人女性和澳洲土著女性。此外,对于华人男性在中国国内的家庭,即亚当·麦基翁(AdamMcKeown)提出的“跨国华侨华人家庭”(transnationaloverseaChinesefamily),早期的研究者也基本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