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系列十六民族文学翻译走向世界

北京酒渣鼻的医院 https://m-mip.39.net/man/mipso_8733706.html

民族文学的特殊性折射出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这样的特殊性给翻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如果仅仅顺从译语文化,则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则会丧失殆尽,造成源语文化的“失语”。然而,如果过分强调民族文学的特殊性,不顾及译语读者的感受,同样也达不到传播交流的目的。因此,找到一条适合民族文学对外传播的路径十分重要。学者赵尚()认为,翻译民族文学作品要符合哲学层面的要求,满足译学层面的任务,实现伦理层面的目标。

01

哲学层面的要求:深刻理解各个民族的

文化差异

各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也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各处:小到生活习惯,日常礼节,大到节日习俗,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对于译者来说,要理解这些差异并不容易,因此要更要养成勤于查证的习惯,不仅要翻译准确,更要考虑译语文化对源语文化的接受程度,实现有效传播民族文化的目标。

02

译学层面的任务:深度描写文学作品的

生产语境

除了深刻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差异,译者还需要通过恰当的语言将源语文化表达出来,这就是第二个任务:深度描写文学作品的生产语境,即是文学作品赖以生存的土壤。我们要利用我们感知的差异信息,并把这种信息在译作中忠实地表达出来,让译语文化的读者能够真切地理解这种差异,并领会差异产生的原因。只有这样,民族文学翻译的任务方可完成,文化传播的才能达到。

03

伦理层面的目标:诚挚敬重“他者”的

文化身份

除了对译者的要求,这位学者也提出了读者的要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语言文化多样,各民族共存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在如今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世界格局下,更需要海外读者对“他者”文化更加包容。这是很多西方学者,包括文化人类学者,翻译学者的共同心声。阿皮亚的“深译”理论,体现了明显的伦理诉求,重点就是要尊重“他者”的文化身份,反对种族主义、性别歧视,这对民族文学的翻译与传播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由此可见,民族文学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要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有效沟通,需要译者的翻译态度、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也需要读者对陌生文化的包容性。

参考文献: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深译”路径,赵尚,

文案

李子纯

排版

邹雨彤

图片

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piyaa.com/lshg/2325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