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举办的一个和书相关的展览,内容基本都是复制品,但还是可以补充一些关于书的知识和感受,如果恰好在附近,可以一观。一些展出的重要书籍如下(文字内容来自主办方介绍资料):但丁《神曲》但丁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诗人,他和彼特拉克、薄伽丘一起被称为“文坛三杰”。《神曲》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原名《喜剧》,大概是因为故事从“地狱”出发,到“天堂”结束,从黑暗走进光明,符合“喜剧”这一叙事体裁的规范。
《神曲》创作于年至年,横跨了但丁遭到放逐的人生阶段。长诗中叙述了作者在“人生的中途”所做的一个梦,梦中他漫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和古罗马诗人维吉尔为伴,同诸多著名人物对话,并见识了地狱与炼狱中的万千生灵与景象,最后在他的单恋情人贝阿特丽切的灵魂的带领下,游历天堂。
后世评论界经常称赞这部作品为“中世纪的百科全书",因为在一万四千多行的叙述里,包括了对政治、神学、艺术、自然科学、哲学等很多领域的思考与阐述,具有着浓烈的个人色彩和人文主义关怀,领先于同时代的作家和艺术家,也成为了研究中世纪社会现实和风貌的重要参考。展品中陈列的许多欧洲中世纪地图,其中所表达的对地球及自然世界的想象与分层式思考,以及内在的启蒙思潮、人文思想和对教会禁锢的反抗,许多都源于但丁的《神曲》,这也可以看做是对以但丁和以他为代表的伟大哲人们的思想和精神的科学继承。《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类书。所谓类书是古代一种用以辑录各种文献资料的书籍,类似于现在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的编撰始于永乐元年(年),永乐六年(年)正式辑成,它的问世时间比本次同台亮相的《不列颠百科全书》还要早出多年。《永乐大典》包括目录六十卷,正文二万二干八百七十七卷,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共收录先秦至明初的典籍约八千篇,约三亿七千万字,内容覆盖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除了篇幅巨大,资料收集广泛之外,《永乐大典》缮写工整,插图精致,使其成为手抄本中的珍宝。其中,大英图书馆藏有《永乐大典》24卷,当中就包括有以“E"为主题的编号为和的两卷,书中介绍有营造法式图样以及辇车制式图,这些插图以白描手法绘制,刻画细腻,形态逼真。《永乐大典》初藏于南京文渊阁,明代嘉靖和隆庆年间又据永乐时所缮正本,摹录副本一份。不幸的是,正本在明末兵火中毁了大半。至清咸丰年间,副本也逐渐散失。如今,遗留下来的《永乐大典》抄本,在经历各种动乱和战火后,总计只剩下约册,卷,分散于世界各地的三十余家收藏单位。《宇宙图志》宇宙图志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阿皮亚努斯的杰作。阿皮亚努斯出生于德国莱斯尼希的一个鞋匠家庭,青年时代曾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这里是当时数学与地理学最发达的学府之一。随后阿皮亚努斯被艾希施泰特天主教大学聘为数学教师及出版商,在此期间他出版了一系列精美的书籍并由此引起了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注意。阿皮亚努斯花费了八年时间,于年完成了这部《宇宙图志》并敬献给查理五世以及其兄弟费迪南国王。查理五世则赠送了阿皮亚努斯三千枚金币作为奖赏,并且给予他公证博士以及桂冠诗人的权利。阿皮亚努斯撰写这本《宇宙图志》的目的即是在不借助于复杂的数学计算的情况下解释当时的天文学知识。所以这本书以十分绚丽的方式表现了托勒密地心体系下宇宙的图像并以其华丽的装饰和印刷而闻名,被认为代表了十六世纪出版业的最高水平。《宇宙图志》中的每一页插图几乎都是人工手绘而成,其中包括可以转动的五层星盘。利用书中的这些精巧的星盘,读者可以计算出天体的位置信息。这一功能使其受到了占星学家的高度重视。这本《宇宙图志》中还记录了五颗彗星,包括著名的哈雷彗星。并且当时的阿皮亚努斯已经注意到彗星的尾巴总是背向太阳。《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成书于年,并于次年出版。书中正式提出了运动三大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标志着经典力学的建立。很多人会疑惑,这本开创了物理学新纪元的著作,为何要以哲学为名。事实上,这里的哲学与今天的哲学意义并不相同。哲学一词的古希腊语本义为“爱智慧”,在当时,探求规律的学问都统称为哲学。古典大学建立初期将神学、法学以及医学之外的学问都归于哲学的范畴,所以这里的书名中出现了自然哲学并不令人意外。直到今天,西方大学仍授予物理学毕业生哲学博士学位。然而,和之前的以思辨为主的自然哲学研究不同,牛顿在这本书中提出了“自然哲学"研究四项规定。以今天的视角来看,这些规定事实上相当于现代物理研究中分析法与归纳法。牛顿以数学公式以及定量化的方式去研究所谓的自然哲学,这也导致了现代物理学学科从笼统的自然哲学中的分化与独立。如今看来物理学是一门充满数字、公式的十足理科,相较于以文字思辨和逻辑论证为主的哲学,面貌已经相去甚远。然而这两门学科原始的精神内涵,都是期望寻找宇宙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原理》共分三卷,内容都是以命题-证明的形式出现。这标志着物理学的公理化、理论化的完成。在第一卷的开头就提出并介绍了微积分的思想,牛顿将其称之为“流数”法。在第一卷的剩余部分,牛顿详细讨论了各类物体的运动问题。第二卷中,牛顿详细讨论了物体摩擦力、空气阻力等问题。此外,在这一卷中牛顿还讨论了声速的问题。《原理》的第三卷着重讨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且将其运用至天文学领域。在这一卷中牛顿计算了月球以及已知行星的轨道。解释了潮沙现象,解释了地球为扁球体的原因,提出了分点岁差的理论。可以说《原理》是物理科学范式的最佳典范。虽然这本书在科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的成书过程却充满了意外。哈雷在思考开普勒提出的行星轨道形状的问题时遇到了困难,于是找到牛顿寻求帮助。当哈雷说出自己的问题后,牛顿宣称他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不过,牛顿自己找不到这篇论文了。于是,在哈雷的鼓励下,牛顿用了两年时间写成了这本《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书籍完成之后,本来答应支付出版费用的英国皇家学会却突然反悔,他们认为这本书不会有什么销路,反而会造成学会的亏损。这时,又是哈雷自掏腰包,支持了《原理》的出版。如今,哈雷的名字仅仅以哈雷彗星的形式被一般人熟知,但他确实推动了这本书的出版,也是他促使牛顿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