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与鹰的帝国
欧阳莹之著.
1-清代龙袍 2-罗马军团鹰标 3-罗马女神雕塑
龙是中国四灵兽之首。《易经》乾卦曰“九五,飞龙在天”。九五之尊,德配天地,龙遂成为皇帝的象征。只有皇帝的金龙才可以有五爪,如清朝龙袍所示。
鹰是罗马兵团的标志,每个兵团都有自己独特的金制鹰标。兵团到处征战,鹰遂成为罗马霸权的象征。军国主义是罗马的一贯传统,艺术的一种表现是把地球放在罗马女神的脚下。
1,2-奥古斯都塑像 3,4-秦始皇像
罗马人贵写实传真,戎装或礼服,皆显示本人面貌。中国人对真相比较冷漠,画家随意虚构历史人物之造型,书本多不辨真伪,通称为“像”。
1,2-中国古代的刑具斧钺与礼器豆 3-罗马文化博物馆中展示的木梨与矛
周朝的宗法封建“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土的礼器刑具,今天的博物馆中琳琅满目。罗马共和国的公民不论贵贱,人人是农民战士,今天罗马城罗马文化博物馆中展示木犁旁插长矛,解释是古罗马的立国精神。
1-罗马军团士兵 2-罗马皇帝的禁卫军 3-秦始皇陵兵马俑 4-秦弩手俑
罗马步兵标准配备是标枪、短剑、大盾。中国战国时代一般还是用青铜戈、剑,到汉朝早期才改为铁武器。弩是中国犀利武器之一,机括发射,强而准,弩手又不需高强度训练,可以大批上阵。
1-五铢钱 2-恺撒银币
秦汉和罗马皆是农业经济,大部分人民自耕自足。不过与其他古代农业社会相比,它们的货币相当流通。中国历代皇朝都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方孔铜钱。汉朝自武帝禁私钱,由政府铸造发行的“五铢钱”成为两汉繁荣稳定的基础。罗马以银币为主。西方打造金银币,多设计各种图案,寓宣传于经济。图示朱利乌斯?恺撒发行的银币,显示他自己的形象,并宣布升任独裁者。
1-君士坦丁凯旋门 2-东汉墓壁宫阙图
罗马建筑惯用圆拱,如罗马城的君士坦丁凯旋门。中国建筑惯用斗拱,不过秦汉的宫阙古朴,不如日后用斗拱建造高飞的檐角繁复。东汉墓壁砖图所示,阙上的凤凰来仪符瑞,显示汉儒的五行谶纬风气。
1-马王堆汉墓中丧幡图 2-罗马元老家族塑像
中国人和罗马人一般注重家庭、父权、祖先。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丧幡细节表达出中国人孝顺之道。罗马人恭存祖先的塑像,此公元前一世纪的作品可谓是一位元老贵族与他祖先的塑像“合影”。
1-罗马阿皮亚大道 2-秦直道遗迹(今陕西淳化境内)
罗马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他们用厚石建筑的道路,不少沿用到今天。筑路原意主要在军事政治,以维系帝国统一,但同时便利交通,助长经济,福泽人民。秦朝筑驰道直道,功能也相似。传统文人一味挞伐基层建设“轻用民力”,其实是偏见短见。
1-达契亚人塑像 2-匈奴人铜像
罗马帝国和中国皇朝的北方,各有异族盘踞,平时和平共处,但也有时造成威胁。罗马人视北方的日耳曼人,多突出其浓发多须,如君士坦丁门上的浮雕所示。中原人视北族,多突出其圆脸高颊,如河南洛阳金村战国墓出土的铜像所示。
1-庞贝城出土的镶嵌画 2-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3-纺织画像石(拓片)
张骞通西域、汉朝设西域都护后,中国的丝绸在朱利乌斯?恺撒的时代(公元前一世纪)传到罗马。罗马人把它改纺成半透明的轻纱,如庞贝城出土的镶嵌图所示,难怪卫道之士如老普林尼大动肝火。其实中国人早已有绢纱,如湖南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素袍,最适宜楚腰纤细掌中轻。
纺织画像石,年江苏徐州铜山洪楼村出土,描绘了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调丝、纺纱和织布。
1-东汉墓壁画中的宴会 2-罗马墓壁画中的酒宴
唐朝椅子传入以前,中国人一贯席地而坐。东汉墓壁画显示宴会中端坐首席的主人夫妇。
罗马人惯于斜倚在榻床上进食,酒宴也一样,如这前五世纪的墓壁画所示。
1-行刺恺撒圄 2-荆轲刺秦王(汉墓壁画)
上图为公元前44年一群罗马贵族在元老院中刺杀恺撒,左上角是被恺撒打败的庞培之塑像。下图画出了《史记?刺客列传》所记的细节:图右边的是秦王,衣袖断了一截。樊於期的首级丢在地下。图左边的是荆轲,被侍医夏无且拦腰抱住,投匕首,不中秦王而中柱。
1-皇帝奥勒略率军凯旋(浮雕) 2-秦始皇轻车
1-罗马角斗士(德国Nenning出土镶嵌图) 2-秦始皇陵壮士俑
1-东汉壁画《车马出行图》 2-罗马城安顿凯旋柱基游行浮雕
1-东汉壁画《属吏图》(摹本) 2-公元前一世纪罗马文人学士图(庞贝城附近TorreAnnunziata由土镶嵌图)
纪念先父欧阳启
—
知识的盛宴
——《龙与鹰的帝国》介绍
中华书局送来欧阳莹之女士大作《龙与鹰的帝国》,作者是一位物理学家,却在专业以外,撰述了这一本中国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比较作品。拜读原着,从一个历史学者的立场看,既佩服,又惭愧。此处是可佩服处:以不是历史专业的知识分子,却能处理文化史的问题,如此周全,也如此有见解。惭愧者:在许多中国历史学者中,对欧洲历史能有如此程度理解的,实在不多。
欧亚两洲,古代这两大帝国,时代相当,在历史上重要性也相当,作者将它们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社会结构、管理制度和组织,各方各面,缕述如数家珍。作者不仅作文化的比较,也有专章,介绍这两大帝国之间的关系,与彼此认知的程度。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此书乃是知识的盛宴,中西餐点同时并进,而且中餐西吃,西餐中吃,两个角度都有适当的交代。
作者在行文之际,毋宁常常接触到:何以这两大帝国有如此的发展?后来又如何走了不同的方向?我想,她会关心:为什么后来的中国,一直是“中国”?而罗马,却变成欧洲的列国?此处,我以为“中国”长期保持为“中国”,虽然经历了南北朝的外族入侵,和后来辽、金、元、清,不同时代的外族统治,但“中国”并没有分裂,而“中国”的本部,接受许多外来影响,还是以“中国”的本色,长期存在。
我想这个课题的理解,可能应当从秦汉以后,中国始终以“编户齐民”,作为国族结构的基础来看。中国在不同的时代都有贵族,然而,没有像欧洲历史上,长期实行封建制度,延续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罗马帝国幅员广阔,吞并了许多不同地区的国族。在帝国体制之下,各个不同的属地,和罗马的本部,都有各自特定的关系,以界定其在帝国的地位;而且,各省之中,有些隶属于皇帝,有些隶属于元老院。这一现象,乃是因为罗马帝国的扩张,以军事征服为主要手段;罗马军团的司令官,和各省当地原来的统治阶层,是驻防者和监督属地的主从关系。罗马从来没有过,中国秦汉以后,那种中央和地方郡县之间,形态一致的行政体系。中国的扩张,不是没有军事征服,更多的却是移民的扩散,缓慢、逐渐、慢慢地从核心,渗透到一层层的边区,然后充满了全部的疆域。这种长期而缓慢的大规模移民扩散,带去的不只是制度,更多的是文化与认同。而且,早期边陲,可能转变成新的核心,而核心地区,因为经常地移转,最后凝聚为中国共同体内,最大的一个核体,足以维系中国为一体。
罗马也接受许多外来的族群,他们一批一批,或者渗透,或者征服,充满了整个欧洲。这些新来后到的族群,虽然加入了先以地中海为中心,后来又以基督教为文化载体的欧洲,他们却还是或多、或少保存了自己的族群认同。本来是欧洲共同语文的拉丁语,在十七世纪,民族国家体制出现后,不再通行,各地又恢复使用原有语文,曾经统一于罗马的欧洲,不得不离散为列国体制,许多政治、文化共同体共存。
在此,我向作者致以诚挚的敬意,她能够不受专业的约束,以通达的眼光,提供读者们,如此有用的一部好书。我真是盼望哪一天,任何行业里都出现如此高手,将本行学习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应用在本行以外,作为副业。那才是通才教育的上乘境界。
许倬云 序于匹兹堡
.3.24
中文本自序
先父欧阳启生在广东乡下,小时帮家里卖猪肉,稍壮出来营商闯天下。时逢战祸国乱,屡折复起,坚毅有成。自己省吃俭用,但慨然送孩子们出国留学。自己只上过私塾,但拿着英文字典精读美国大学的章程以帮助孩子进身。到晚年,叹道儿女久居异乡,忘掉了中国的文化根本,愿自己的骨灰撒在长江上流,永抱祖国山河大地。父亲年谢世。我感他心志,决定回归研究国学,本书是第一个成果。
我在上海念小学,香港上中学,美国上大学,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虽然选读物理,但不乏对文史的兴趣。过去二十年出版了四本书,论述有关科学的历史和哲学,例如从康德知识论的观点看量子场论,又分析复杂系统理论的结构,因而稍涉社会科学,为转治文史建下桥梁。科学研究培养的客观理性,教我竭力独立思考,凡事求证探实,不轻信权威,希望能与青年学者共勉。我身居美国,容易获得英文资料。这环境中,比较历史可以作为转治中国历史的踏脚石。时逢中国崛起、美国重振帝国主义,世局近乎二千年前秦汉皇朝、罗马帝国各自称雄东西。时势帮助了我选题。
本书的英文本先写成出版。因为所说的是中国,我觉得应该自写中文本,尽量把意念表达清楚,以敬重中国读者。中英本的内容绝大部分相同,只在两处稍有差异。一是顾及中西读者的知识背景不同,所以对概念和典故的解释各有增减。二在关于中国的资料,英文本多引英文文献,中文本则改引中文文献,尤其是近年的新着。二者都旨在便利读者。
本书注重比较中西的军政经济,所涉及的学术思想,亦限于其对统治精英的影响。文化艺术方面,图片更能显示中西的异同。读者可访本书的网页白殿病初期图片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