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说前四次战争中德国海权虽败却因受益于陆权胜利而幸运发展的话,两次世界大战中则主因陆战失败而使德国成为海上强权的梦想最终破灭。
缺乏海权传统的陆权强国
从历史上看,德国是一个缺乏海权传统的国家。中世纪时期神圣罗马帝国东征西战,是雄霸中欧的陆权强国。不过从海权角度出发,虽然德国海军史可以追溯到查理大帝时代用战舰守护莱茵河口,以及中世纪汉萨同盟的护航战舰,到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为止,“与欧洲各重要濒海国家相比,古老的神圣罗马帝国从未拥有过一支真正的自己的舰队。……而且它在帝国层面也缺乏像英国、法国、瑞典、丹麦、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以及海上强权威尼斯、热那亚和那不勒斯所拥有的国家海军组织和中央管理体系。”三十年战争时期,帝国军事统帅瓦伦斯坦曾计划在韦斯玛尔(Wismar)建立一支舰队,以支持在大西洋和波罗的海的军事行动,但由于瑞典占据了北德各港口并进行严密封锁,这一计划流产。
三十年战争后,勃兰登堡大选侯弗里德里希?威廉开始从荷兰购置战舰,以对抗瑞典,甚至在北海的埃姆登(Emden)和波罗的海的皮劳(Pillau)设置了海军机构。年勃兰登堡的护卫舰Mohrian号和Churprinz号甚至驶至非洲的几内亚沿海,建立了大弗里德里希堡(Grossfriedrichsburg)殖民地。而奥地利则到18世纪初才在特里亚斯特(Triest)设置海军兵工厂,建造战舰。但是,不论是勃兰登堡还是奥地利,相关活动与一些海权国家相比,可谓微不足道。此外,有一点很明显,二者的战舰要么来自荷兰,要么出自意大利,德国没有自己的海军造船厂,像汉堡、不莱梅、吕贝克等虽然能建造大型船只,但主要是商业用船。
年的神圣罗马帝国
年维也纳会议后,德意志30多个邦组建了德意志联邦。其中只有奥地利和普鲁士仍维持着微小的海军力量。奥地利的海军基地在威尼斯,年时共有22艘船只,其中只有两艘护卫舰,其它都是小帆船。普鲁士在年以后从瑞典手中获得施特拉尔松德(Stralsund),接收了6艘实际上不能用的瑞典炮艇和两名瑞典海军军官。最后这些战船都卖掉了。普鲁士海军的真正建立,是在年,普王威廉四世下令建造远洋武装帆船作为训练舰,训练但泽航海学校的学员。年训练舰在什切青交付,命名为Amazone,年以后该舰先后出访黑海、非洲的几内亚、纽约和南美等地。年该船北海遇风暴沉没。在德国海军史上,Amazone被称为“德国海军鼻祖”(GrossmutterderdeutschenFlotte)。
海权意识的觉醒
德国开始考虑建立自己的舰队是在年革命时期。当时德国因反对丹麦吞并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爆发了激烈的民族主义运动。其间,普鲁士领导的德意志联盟军队在与丹麦争夺石勒苏益格的战争中,由于缺少海军,整个德国在北海和波罗的海的贸易都受到丹麦舰队的封锁。有鉴于此,人们决定建立第一支全德舰队。年7月,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召开的全德国民议会决定,拨款6百万塔勒尔建立德国海军舰队,并且很快在汉堡商人ReederGodeffroy等人的操作下购买了四艘商船改造为战舰,包括“汉堡号”、“不莱梅号”和“吕贝克号”三艘蒸汽明轮战舰和风帆战舰“德意志兰号”。年初又从英国新买了三艘战舰:“奥尔登堡大公号”、“法兰克福号”和“奥古斯特国王号”。此后又新添了“巴巴罗沙号”、“约翰大公号”和“汉萨号”。最终形成了由3艘明轮护卫艘、6艘轻型护卫舰和2艘帆船战舰组成的第一支德国海军舰队。帝国海军锚泊地设在不莱梅港。然而,这支象征德国统一的海军最终随着年革命的失败而解体。
柏林群众欢呼德意志年革命
年建立的帝国舰队解体以后,德意志各邦中,真正拥有自己的海军力量只有奥地利和普鲁士两个邦国。它们从年与丹麦的冲突中意识到拥有海军力量的重要性,开始建设自己的海军。Adalbert亲王是普鲁士第一个海军上将,也是年设立的海军机构负责人。奥地利也在同年由奥皇弗兰茨?约瑟夫的兄弟费迪南?马克斯亲王以海军副大将之衔出任奥地利海军最高司令。两位亲王都主张通过远洋航行来训练海军。普鲁士自己建造的第一艘战舰是年在但泽下水的明轮战舰“但泽号”。此后到年,普鲁士又陆续建造了几艘木质护卫舰。奥地利也于年在威尼斯下水了它的帆船护卫舰Novara。此后该战舰根据费迪南?马克斯亲王的指示从特里亚斯特出发进行了环球航行,船上既有受培训的军官也有学者,是德国第一艘具有重要的学术考察意义的战舰。奥地利在海军建设方面的投入超过普鲁士。到年代上半期,它已经拥有一支包括多艘螺旋浆推进战舰在内、共10余艘战舰组成的舰队。
年普鲁士和奥地利联合发动对丹麦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普鲁士舰队首次参战,但由于力量过弱,无法阻止丹麦的海上封锁,它只能防守波罗的海沿岸,北海沿岸则只能交给奥地利负责。有部分普鲁士战舰参加的奥地利舰队在与丹麦舰队交战后,迫使丹麦取消了对德意志北海沿岸的封锁。实际上,这次战争中的决定地点是在陆上。
反映普丹战争的油画
年普鲁士与奥地利发生战争,也称德意志内战。在这场战争中,奥地利海军虽然打败了参加普鲁士一方作战的意大利海军,但真正的决定性战役是普鲁士与奥地利之间的陆上战争,即萨多瓦战役(德国人称之为柯尼希格莱茨战役),普军击败了奥军。
年普奥战争后,普鲁士于年建立起自己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德意志北海沿岸和波罗的海港口基尔,都处于普鲁士控制之下。普鲁士海军成为北德意志联邦海军的一部分。战舰的旗帜是将原普鲁士的黑白色与汉萨城市的红白色合并,形成黑白红三色。此后,北德意志联邦提出了未来10年联邦舰队的构成设想:组建一支拥有16艘装甲舰、20艘护卫舰和轻型护卫舰、8艘快艇、22艘蒸汽炮艇和5艘训练舰的海军。
-年普法战争(德法战争)后,德国进入德意志帝国时期。需要指出的是,在普法战争中,与对丹麦战争一样,海军力量没有发挥作用。决定性战役都发生在陆地上。普军在色当战役中决定性击败了法军,法皇拿破仑三世投降。
拿破仑三世在色当会战被俘后与普鲁士首俾斯麦谈话
威廉德国的海权梦想及其破灭
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帝国时期的海权发展呈现两个明显的不同阶段。-年时期和-年威廉二世时代。
在第一个阶段,德意志帝国海军根本就“没有要与庞大的英国或法国远洋舰队展开竞争的抱负”。第一任负责人Stosch将军在其备忘录中明确表示,德国海军的任务就是守护海岸和保护海上贸易。根据他的计划,德国将在东亚和西印度群岛各设一个补给站,每个补给站配备2艘轻型护卫舰和一艘炮艇,此外就是组建一支由1艘装甲护卫舰、2艘轻型护卫舰、一艘炮艇组成的快速舰队,以及一支由3艘装甲护卫舰、3艘轻型护卫舰、2艘炮艇组成的预备舰队。“主要战力用于确保沿海安全”,也即所谓的“防御舰队概念”。不过,由于帝国时期的高速经济发展,整个舰队的发展明显超出了Stosch的计划,人们也开始谈论进攻性概念。到年为止,帝国已有战舰和列入计划新建战舰数量为:8艘装甲护卫舰、6艘装甲轻型护卫舰、7艘加装甲的炮舰、20艘不带装甲的轻型巡洋舰、28艘快艇、18艘炮艇、28艘鱼雷艇和5艘训练舰。
德皇威廉二世
年威廉二世登位,德意志帝国的海权发展进入第二个阶段,即威廉二世时代。威廉二世从小就对海军感兴趣,尤其崇拜马汉的海权理论。此后德国的海军建设,无论在战略目标还是建设规模上,都出现了根本性变化。在威廉二世登基不久,年初德国开始设立由海军副上将FreiherrvonderGoltz为首的海军内阁,归属帝国海军部。首任海军部国务秘书是海军少将Heusner,年后这一职务由海军少将蒂尔皮茨(Tirpitz,年出任海军总参谋长)接任,同年蒂尔皮茨又被任命为国务大臣,以显示威廉二世对发展海军的重视。
蒂尔皮茨上台后,大力推动以扩建海军为目标的新海军法案,即所谓的蒂尔皮茨计划(TilpitzPlan)。年,帝国议会通过第一个海军法案。据此,到年,帝国海军规模为:19艘主力战舰、8艘海岸装甲舰、12艘大型巡洋舰、30艘小型巡洋舰。从整个德国海军力量配置看,到年为人。威廉二世在年10月18日“查理大帝”号(KaiserKarlderGro?e)战列舰的命名仪式上明确宣布:“迫切需要一支强大的德国舰队”。
此后,受布尔战争、萨摩亚群岛争端以及美西战争等国际形势的影响,蒂尔皮茨又趁机于年提出了第二个海军法案。据此,主力战舰数量在年法案规定的数量基础上翻倍,大型巡洋舰增至14艘,小型巡洋舰增至38艘,鱼雷艇增至96艘,使德国海军力量达到英国的水平。年5月,根据英国建成新式无畏舰的新情况,德国赶忙通过新的海军补充法案(Flottennovelle),规定今后建造的一切新式战列舰都必须是无畏舰级军舰。此后又通过了年和年补充法案。据此,到年,德国的战舰数量应为:41艘主力战舰(Linienschiffe)、20艘大型或战列巡洋舰(Grosseod.SchlachteKreuzer)、40艘小型巡洋舰。大型战舰的服役期减少到20年。实际上,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海军战舰数量已经达到英国的2/3左右。以排水量在1.7万吨以上的大型战舰为例,到年,英国有34艘,德国有21艘,两国数量之比为:61.8。
日德兰海战油画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海军拥有战舰数量为:14艘最新型战列舰(Schlachtschiff)、16艘老式战列舰(Linienschiff)、4艘战列巡洋舰、13艘大型巡洋舰、34艘小型巡洋舰、90艘鱼雷艇和21艘潜艇。
但是,这支强大的舰队最终随着德国在一战中的失败而成为历史。据统计,德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总共损失了1艘战列舰(Pommern)、一艘战列巡洋舰(Lützow)、6艘大型巡洋舰、18艘小型巡洋舰、10艘炮艇、艘鱼雷艇和驱逐舰、艘潜艇、29艘扫雷艇、5艘特装船、17艘辅助巡洋舰、艘辅助船只、30艘飞艇和架飞机。剩下的战舰在年凡尔赛和约签订前一周,根据海军少将Reuter的命令全部炸沉于英国奥克尼群岛的斯卡帕湾。德国追逐海上强权的梦想破灭。
德国兴登堡号战列巡洋舰自沉斯卡帕湾
魏玛共和国和第三帝国时期的德国海军
魏玛共和国成立后,年3月,海军少将Trotha被任命为共和国海军机构负责人。此后,Michaelis、Zenker、Raeder等人先后出任海军机构负责人。年4月,魏玛国民议会决定分别在北海的Wilhelmshaven和波罗的海的Kiel分别组建临时性的德国海军基地。海军旗帜非魏玛共国的黑红金三色旗,而是仍然采用黑白红三色旗。年,新共和国第一艘战舰Emden号轻型巡洋舰下水。此后又建造了Koenigsberg、Karlsruhe、Koeln、Leipzig、Nuernberg等轻型巡洋舰。然而,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战败的德国海军规模受限,大型战舰数量限定为:6艘战列舰、6艘轻型巡洋舰、12艘驱逐舰、12艘鱼雷艇。因此,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的海军力量与德意志帝国时期相差甚远。
年纳粹上台后,把废除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包括对德国海军军备在内的军备限制,推行扩军政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第三帝国海军的真正发展是在年。这一年6月,德国和英国签订了海军条约(Flottenabkommen)。德国海军的建设规模确定为英国的35%。据此,帝国海军开始为日后战争作准备。海军负责人雷德尔(Raeder)在年晋升为海军大将(Generaladmiral),成为帝国海军统帅,海军战旗为红底黑十字,中间则是圆白底上一个钩十字。
纳粹德国20世纪30年代在基尔开始建造新式军舰
但是,总体上看,在第三帝国时期,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与德国陆军和空军相比,与其主要对手英国海军相比,都明显弱小,发展也较慢。据统计,到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海军共有2艘战列舰、3艘装甲舰、2艘重型巡洋舰、6艘轻型巡洋舰、20艘驱逐舰、10艘鱼雷艇、20艘快艇和57艘潜艇,远没有达到英德海军协定所规定的德国海军规模。
上述可见,从年革命时期德国开始考虑建立国家海军,到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近一个世纪中,德国人虽然试图在海权方面有所作为,但经历的诸次战争都败于对手(-年败于丹麦;年败于丹麦;年普奥内战,普鲁士盟友意大利败给奥地利;-年败于法国;-年一战中败于英国;-年二战中再次失败)。
如果说前四次战争中德国海权虽败却因受益于陆权胜利而幸运发展的话,两次世界大战中则主因陆战失败而使德国成为海上强权的梦想最终破灭。
(本文为邢来顺教授《地缘政治与德国的海权之殇》上篇,全文共两篇。明天推出下篇。)
作者简介
邢来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柏林自由大学访问学习和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德国通史〉》首席专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工业化进程中的德意志帝国政治发展研究》、《联邦德国的文化政策与文化多样性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研究》的研究工作。
主编六卷本《德国通史》,出版《德国通史·民族国家时代(-)》、《德国通史·专制、启蒙与改革时代(-)》(合著)、《德国贵族文化史》、《德国工业化经济-社会史》、《迈向强权国家》、《联邦德国的文化政策与文化多样性研究》(合著)、《德国文化解读》等著作和《德意志帝国》、《德国史》、《德意志人》等译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现任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世界史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专家。
这里是每天带给你惊喜的小石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