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夏天悄然而至,会饮沙龙迎来了第六个与你相遇的年头。
六年过去,我们正在面对一个急剧变化的世界。唯有对自我不断的反思,才能在极化、割裂的日常之中,获得忠于内心的力量。我们把哲学、文学和艺术从神龛带回人间,因为我们相信人文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花瓶,而能成为真正指引我们现世生活的灯塔。
会饮沙龙也不独立于变化之外。六年的时间里,我们从定期见面的读书分享会,蜕变成为期十天的博雅教育体验营;我们阅读的内容,也从单纯的古典文学作品发展成跨国界、跨时代、跨学科的多元化选择。形式的变化,承载着我们对于博雅教育不变的期待:让人文精神赋予青年人直面复杂的勇气。
这个夏天,重新相聚的我们将会一起阅读:荷马、老子、康德、张爱玲、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读书会之后,你将有机会体验戏剧赏析、人类学研究、艺术品鉴赏、演讲力提升等多种多样的工作坊。我们更会安排与讨论主题相关的城市文化之旅,带你走进身边的博物馆和剧场,在生活中探索人文与艺术的意义。
关于会饮沙龙
会饮沙龙是哥伦比亚大学学生于年创办的非营利组织。会饮沙龙致力于通过读书沙龙的形式推广东西方人文经典的阅读,从而培养参与者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文化的理解力。会饮沙龙的灵感来源于哥伦比亚大学博雅教育体系中的人文必修课,希望给更多学生和读者创办一个阅读和思想碰撞的平台。
活动地点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9号院
活动日期
8月6日-8月15日
每日日程
10:00-12:00讨论会
12:00—14:00午休
14:00-16:00工作坊
16:00-活动(主题分享会、课后交流、电影等课外活动)
8/11周六-城市文化之旅,各个课程将根据自己的主题组织集体外出活动
参与者要求
无论你是高中生、大学生,还是已经开始工作,在国内还是国外上学,只要你有兴趣了解西方人文经典,会饮沙龙都欢迎你的加入。我们要求参与者可以完整参加十天的讨论会与活动。
课程设置
今年,参与者将以选择课程主题的方式选课。每个主题包括一门文本研讨会(seminar)和一门工作坊(workshop)的课程。我们将提供五个主题供大家选择,每个小班人数不超过15人。
授课语言
今年的会饮沙龙将采取中英文结合的形式,课程要求学生能够使用英文阅读、写作和沟通。
课程内容介绍
主题一:世界、存在、自我
研讨会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密尔《功利主义》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认识自我与认识世界——哪一个更难?我们作为个体在世界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在课程的第一部分,我们将探索康德对时间与空间的认识。在关于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探讨中,课程将逐渐向康德的伦理学过渡,并将康德对伦理的定义与密尔的功利主义进行对比——何为自由?何为道德?我们在两者关系的节点如何自处,我们又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康德的伦理学?此后,我们会在最后一部分引入康德的历史哲学论著,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对比。同时面对外在的世界和自我的内心,我们将重新审视康德提出的三个根本问题:我能知道些什么?我该做些什么?我能期望些什么?
工作坊:阅读理解、多媒介思维(哲学思想与文学和艺术品的关联)
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纯洁的自然中是否保存着人类生命的意义?现代文明的发展又从多大程度上把人类驱逐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人们忽略了人生的短暂,遗忘了存在的本质?人类该如何“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今年夏天,我选择的文本是超验主义创始人爱默生和存在主义代表人物海德格尔的散文。这些文本的一个共同主题是人与自然的联系,但同时它们讨论的话题也延伸到了心灵、现代科技,以及艺术的本质等方面。我希望通过这些文本来和大家探讨二位哲人深邃而富有魅力的思想能如何启发我们反思并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主题二:战争、口头文学、信息传播
研讨会
荷马《伊利亚特》
《说岳全传》
《薄伽梵谭》
今年我的讨论主要围绕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说岳全传》展开。这两部作品虽然来自不同年代和文化,但是都是口述文学的结晶,也都以战争为主题。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有时可能会忘记战争其实是人类最普遍的经验之一。我们将一起探讨口述文学作家们如何在作品中描绘死亡、命运、勇气、荣誉、身份认同等等各种最根本的人性体验。
工作坊:写作
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收发速度极快,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在无形中成为了一名记者。我们发的朋友圈和微博真实得记录了身边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然而,我们每天收到的明星动态和朋友八卦并不完全是垃圾信息。以色列历史学家赫拉利提出:“语言成为了一种八卦工具。因为人类是一种社会性动物,社会合作使得我们生存和繁衍。对于人类,光知道危险和食物的位置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我们自己部落谁更可靠,谁诚实,谁是骗子。”我希望通过这门课来和大家讨论八卦新闻在社会中的实际用处,并将帮助大家夯实英文阅读与写作基础。
主题三:艺术、哲学、政治
研讨会
柏拉图《理想国》
柏拉图《会饮篇》
墨子《墨子》
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
作为审美和记忆的载体,艺术自文明诞生以来便成为社会无法分割的一部分。事实上,从古至今东西方的哲人们从未停止过关于艺术与社会的争论:艺术究竟应当在社会中承担怎样的责任?或者说,艺术在社会中的作用是否是正面的?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墨子,再到近代日本的谷崎润一郎,我们将跨越时空,一同探讨艺术的角色。
工作坊:艺术作品赏析
在如今这个现代艺术充斥着各个角落的时代,艺术的宗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画得像”。但我们作为现代的人却并不能完全接纳并且去体验以及欣赏那些各式各样的现代艺术。今年暑假,我会带领大家一起追寻现代艺术的根源,并且让大家熟悉这个领域。我们会一起阅读二十世纪以及二十一世纪艺术批评家的文章,一起欣赏那些对于某个特定时代重要的艺术作品以及艺术家,并且亲自踏入当代艺术的领域,尝试自己去理解那些看上去匪夷所思的艺术品。
主题四:文明、社会、不平等
研讨会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老子《道德经》
圣经路加福音里说:“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论语里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黄金法则告诉我们,自我和他人是平等的。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人分三六九等吗?世界上的不平等从何而来?如何超越个体或集体间的差异去爱彼此?今年夏天,我将与同学们讨论三个文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以及老子的《道德经》。从这三部风格迥异的作品中,我希望和同学们一起探索自我和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工作坊:人类学与民族志
在这节课上,我们将追随菲利普?德斯寇拉(PhilippeDescola)和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ad)的脚步,去探寻厄瓜多尔亚马逊地区和美属萨摩亚群岛神秘的文明。我们将从不同的视角剖析文明的内涵。一个拥有魂灵,且将众多奇花异草、动植物赋予特殊含义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文明的社会是“现代”与“摩登”的代名词吗?当今世界应该从原始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中汲取哪些经验?文化如何塑造个体和性别?民族志式的观察研究该如何进行?通过思考这些问题,我们将探索人类学核心理念——文化相对论的内涵,并学会撰写高质量的民族志。
主题五:道德、幸福、法则
研讨会
柏拉图《理想国》、《高尔吉亚篇》
亚里士多德《尼基马可伦理学》、《圣经·约伯记》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蒙田《随笔集》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道德的人生就是幸福的人生吗?我们也许觉得这个命题荒唐,但为什么众多西方古代的哲人却认为幸福和道德是一回事?如果伦理即是对幸福的追求,对本性的完善,或是达到天国的途径,这样的伦理是否丧失了道德性?认为幸福和道德相悖的哲学家,又给我们什么理由去跟随他们的道德信念?本课程试图通过阅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圣多马斯、康德、尼采等哲学家探讨道德这个人生中的大问题。
工作坊:戏剧
是与非、对与错——我们能拿什么标准去判定?这个标准的“好坏”又是由谁来决定?探讨道德的衡量标准是古今中外戏剧里不变的主题。我们在这个课程中会赏析到的艺术作品不仅有家喻户晓的《窦娥冤》、《威尼斯商人》,还有莎士比亚的《量罪记》。这其中,《量罪记》通过展示主人公们面临的道德困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代入角色和时代背景去体会当事人的心理活动;同样,通过跳出角色进行剧本赏析,我们会随着情节的发展了解到不同人对公正的不同认识。
(部分课程将根据需要进行微调,所有课程的必读书目只要求完成规定的节选部分,请持续留意我们的通知)
报名方式
你需要填写一份报名申请,会饮沙龙参与者申请将于年7月1日北京时间11:59PM截止。因为各个主题的人数限制,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合理安排,但是不能确保每一个申请者都能选到自己理想的课程主题。
我们将在截止日期的基础上采取滚动录取的方式,优先考虑提早提交申请表的同学。
申请链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