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尔,《自画像》,约年
变形记:自拍的故事
文
祖宇
“从内在世界到外在世界的循环打破,
导致了永无止境的自我验证。”[1]
——雅克·拉康(JaquesLacan)
一、源起
“自拍”,与绘画的“自画像”一并传达出图像的哲理性,它们是艺术家投射“自我”的镜子,让其在与“自我”的碰撞中,与国族、历史、文明的对话中,更加确定作为“人”在所处时代中的价值。有关“自画像”(Self-Portrait),其形式早在古埃及与古希腊艺术中就已出现[2],其概念则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中得以明确。而用智能手机或电脑摄像头拍摄然后上传到社交网站上的“自拍”(Selfie)到年被首次作为商业用词使用,并于年以“《牛津词典》年度热门词汇”进入公众视野。在互联网上蜂拥出现的“自拍”(Selfie)成为当下重要的影像文化现象。诚然,追究“自拍”的源头,无法回避西方绘画。有记载的最早的“自画像”(Self-Portrait)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让·富盖(JeanFouquet)于年在黑色珐琅上绘制的金色小像(图1)。此后,艺术家便开始创作大量携带自我烙印的艺术作品,动机或是出于对自身的探索,或是单纯的由于画自己最为垂手可得。一时间,几乎所有艺术家,包括雕塑家、画家,都在尝试这种自我探知。文艺复兴之后,每个时代的画家都会普遍绘制“自画像”,丢勒、伦勃朗、梵高、蒙克、弗里达、波洛克等等西方艺术史上的大师都有经典的自画像传世。
图1:让·富盖(JeanFouquet)于年在黑色珐琅上绘制的金色小像
图2: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Dürer),《自画像》(Self-Portraitat28),年
图3:伦勃朗(RembrandtHarmenszoonvanRijn),《穿戴贝雷帽和竖领衣的自画像》(Self-PortraitwithBeretandTurned-UpCollar),年
图4:爱德华·蒙克(EdvardMunch),《自画像》(Self-Portrait),年
图5:梵高(VincentvanGogh),《自画像》(Self-Portrait),年春
图6:弗里达·卡罗(FridaKahlo),《佩戴荆棘项链和蜂鸟的自画像》(Self-portraitwithThornNecklaceandHummingbird),年
17世纪起,法国的理性主义与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德国的古典主义美学再次启蒙了人类的心智,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到休谟的“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理”,有关“艺术独立于主体”的观念开始被一种心理学观念取代,即艺术是人类心灵与情感的产物,这使艺术家注意到人类感知事物的过程,将其创作着眼点从艺术作品转向了体验过程,从物转向人本身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与情感的思考。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再次视“天才论”为其美学理论的关键,他彻底颠覆古希腊柏拉图的“模仿论”(自然是艺术家的模特)一说,宣称“天才艺术家完全独立于自然”[3]。
图7: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Pollack),《肖像和一个梦》(PortraitandaDream),年,画中右侧被视为波洛克的“自画像”
19世纪中叶起,艺术逐渐由主观化发展为形式化与观念化,这在20世纪格林伯格的艺术理论中可见一斑,绘画被逐渐逼上绝路、变“坏”,然而,艺术却被变“好”,并求得诸多新的媒介可能。“自画像”在20世纪迎来“情境”的表现,它们看上去更像是“泼墨的自传”(autobiographicaloutpouring)[4]。如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Pollack)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图7),证实了现代主义绘画中的隐喻:真正的缪斯不是存在于绘画的主题,而是存在于绘画的媒介性本身。这些画作会被人禁不住地视为艺术家的移情工具。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肯定,及艺术家对“理想我”的追逐[5],使“自画像”从“外观”走向“内省”(如丢勒、伦勃朗、梵高),从“真实”走向“虚构”(如弗里达),从“内容”走向“媒介”(如波洛克),它们不仅表现艺术家的外貌特征,还逐步迈向复杂的人性、强烈的情感,以及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记录。它们从作为自我标榜的艺术形式发展为艺术家实现自我救赎的工具。这些,无疑让“自画像”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摄影诞生之时,就为自拍提供可直接挪用的丰富养料。二、在“西方”
“从那一刻开始,
我们污秽的社会就如同患上了“自恋症”,
迫不及待地期望在金属残片上看到自己琐屑的影像。
人们就像患上了精神病,这种不同寻常的狂热
牢牢地控制着人们,如同出现了新的太阳崇拜。”
——查尔斯·波德莱尔(CharlesBaudelaire),年[6]
年,摄影师希波利特·巴耶尔(HippolyteBayard)使用“故事性”的手法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张“自拍照”——《扮成溺死者的自拍像》(图8)。这张著名的“装死照片”让摄影第一次充当了“骗术”,也让希波利特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造照片”的人,这在某种程度上还巧补了他不能成为“摄影发明者”的遗憾。他从年开始研究摄影技术,发明了被称为“直接正片工艺”(Directpositiveprocess)的曝光方法。在年8月份官方公布达盖尔技术之前,巴耶尔就已向法兰西科学院汇报自己的发明,然而由于致力于推广达盖尔技术的阿拉贡的施压,使得巴耶尔的发明远离了公众的视线。因此巴氏制作了一张“自杀照”以表达自己遭受法国当权者不公待遇的强烈不满[7]。在这张照片的背面,也有摄影师的一番自我阐释[8]。有趣的是,这幅“自拍”以“自杀”的方式反而飞跃了“死亡”,并被世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