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美丽之岛
《康熙来了》是两岸许多观众曾经非常喜爱的一档电视栏目,其中的很多期内容都已经成为经典回忆。如果要问在康熙所有的节目中,收视率最低的是哪一期,当时请来的嘉宾是谁你知道吗?这个人就是胡德夫。据说蔡康永曾经讲过,邀他来是自己用特权做了一件本不适合‘康熙’做的事情。但是如果再不做,恐怕就来不及了。
“我不要他好笑,我就是想听他把歌曲全部唱一遍!”
我们在这并不想脑补这位偶像的偶像究竟是何人。不知道胡德夫是谁不重要,你只需要知道他所唱过的最有名的一首歌叫做《美丽岛》;《美丽岛》没有听过也不重要,你只需要知道这一直是台湾民众心中最重要的一首歌就好。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它既是台湾今天的开始,也曾是台湾昨天的开始,很有可能它还会决定台湾的未来将如何开始。
胡德夫
在台湾,“美丽岛”三个字有着特别的政治意涵,它总能时时撩拨起那些对于大政治有着强烈偏好的人群的心旌。即使到了如今,虽有不少人言及这个名词已经随着岁月流逝渐渐消融了背后的仇怨与愤懑,但稍加观察就可以知道这论断是不准确的,至少眼前是不准确的。或许这种本该到来的释然,更多的还只能是普通人的美好心愿而已。
“美丽岛”来自于葡萄牙语“Formosa”以及一段关于葡萄牙水手的传说。据说在公元年,已经打开东方航路的葡萄牙人在有一次前往日本的航行途中,经过了一座彼时地图上并不存在的岛屿。那一天天气晴朗,海天一望无垠。站在甲板上的水手极目远眺,看到了岛上葱葱茏茏的森林和满眼欲滴的青翠,这美景让他忍不住惊呼“IlhaFormosa!”,意思就是“美丽的岛”。从此之后,这个岛屿在西方世界就被标记和定名为Formosa(福尔摩沙),直到二战的结束。这就是后来的台湾岛。
这段故事在台湾几乎是尽人皆知的,大量的文章书籍中都有多方引用,许多的青年人似乎也越来越喜欢运用此称来指代宝岛。按理说这是一个由西方殖民者引进的名称,西方人对自己眼中的新世界的打开方式是如此的自负,即使后来他们得知台湾的称呼已有定名,仍然长期坚持福尔摩沙的叫法。我们即使不去解读这名称中带有的些许殖民色彩,但至少它也远不及台湾久已存在的东方姓名来的亲切和熟悉。但或许正是因为来自于西方,让“福尔摩沙”这个名称有了某种遥远的基因,而这种“遥远”恰恰被一部分的人群所乐用。有些人固然只是简单的喜欢自己岛屿的美丽,但有些人则更可能隐隐的享受着某种分隔开的遥远。在那样的认知中,台湾是一直处在被殖民的状态的,直到年的到来,或者更晚些的年的到来。所以葡萄牙是遥远的,大陆也是遥远的。他们之于台湾,一个是开始,一个就应该是结束,至少他们自己觉得好像如此。
然而就像一个到处都能看到的被用烂的说法一样,说什么西方人,其中包括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法国人、英国人等等各种版本,说他们用一块牛皮裁成细条结果圈出了一大块土地据为己有。与此情节的虚谬流传类似,福尔摩沙名称的来历其实也隐含着臆测和讹传。这个有趣的故事虽然绘声绘色,但是查阅所有的档案文献,却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可以佐证上述情节的真实性。
马来西亚的福尔摩沙城堡遗迹:16世纪葡萄牙人所建立
18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有一位牧师弗朗索瓦·瓦伦汀(Fran?oisValntyn,-)出版了一部卷帙浩繁的长达页共8卷的巨著《新旧东印度志》(OudnNiuwOost-Indin)。瓦伦汀长期生活在荷属殖民地,接触到大量的东印度公司的档案资料,所以他的书里内容极其丰富,仅仅插图就有多幅。
书中关于台湾的记载部分提到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比荷兰人在更早的时间到达台湾,并且最早为台湾岛起了名。由此推知,美丽岛的叫法来自于葡萄牙人,这个结论大体是明确的。但是两牙究竟何时经过的台湾,首次航行的情景如何,经过岛屿时他们到底做了些什么,书中并没有给出任何的记叙,甚至葡萄牙船队当时是在台湾岛东侧航行还是在岛的西侧航行都不清楚。
到了年,英国伦敦出版了一本《葡英双语词典》,里面明晰的录有“IlhaFrmosa”的词条。这和传说中葡萄牙水手发出的惊呼之语完全一样。假如上述的故事情节为真,它几乎必然的应该出现在词条的释义当中。然而该词条下给出的解释却是:
“位于亚洲,隶属于中国福建(Tokin)的最令人瞩目的岛屿。岛上的首府称为台湾(Tyowan)。在年被荷兰人从葡萄牙人手中夺走,其后荷兰人又同样的被一个叫做“国姓爷”的人所击败。船上运载的金银财宝被劫掠,用以支付士兵的酬劳。……”
从词条解释文本中可以看到,西方在乾隆晚期已经知道他们称呼的“美丽岛”是属于中国福建的一个大型岛屿,最早曾经被葡萄牙占据,后来经过荷兰人和郑成功的争夺几易其主。但是“美丽岛”称呼的由来却没有丝毫说明。
弗朗索瓦·瓦伦汀像
有些人提出过一种说法,认为那个最早呼喊“福尔摩沙岛”的船员是荷兰人连少挺(J.Linschotn,-),据信他曾经担任过葡萄牙水手并因此可能穿越过台湾海峡,因为他后来编辑出版了一部荷文写就的重量级著作《东印度旅程导览》,其中含有大量的不为人知的关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珍贵航海资料。这部书对于后来荷兰东印度公司能够突破两牙的航线信息封锁而最终得以建立至为重要。连少挺如果本人没有参与航海的经验,怎么可能知道这些秘密呢?
然而这是一个很古老的错误判断,连少亭的这本书压根就不是从什么实践航海经验所得,而只是他在印度时用心收集到的两牙船员秘密资料的汇编。连少挺作为大主教呆在东方时(-),一直居住于印度的果阿(Goa),从未到过东亚地区。他回到荷兰后,虽曾设想穿越北极到达东亚,但并没有成功。
实际上,研究者对于大航海时期两牙一兰在东亚地区的所作所为已经出版了大量的研究专著,并且对当时的档案也都进行过细致梳理。截至目前,尚未见到任何关于葡萄牙水手发现台湾岛具体情节的记载。以上述两篇档案为代表的相关文献仅能说明葡萄牙很可能是西方列强中首先发现台湾的,仅此而已。甚至连“美丽岛”之称最早出现的具体时间也提供不出任何线索,以至于后来不同的人在转述所谓美丽岛发现的故事时,分别写上了许多不同的时间。有人写的是年代,有人写的是-年之间,还有更晚的说在年代。种种提法,莫衷一是,皆因为这些时刻大概都是凭空推测或是相互讹传而得出的。
连少挺像(JanHuygnvanLinschotn)
既然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那么葡萄牙人发现美丽岛的传说究竟是如何产生出来的呢?对此有没有一些间接的资料呢?答案是:有!那就是一副众人熟知的海图。
年,受雇于葡萄牙王室的著名地图专家罗伯·欧蒙(LopoHomm,-)精心绘制了一份波托兰式(Portolano)地图。在该图上,北回归线以北的位置画出了一座岛屿,形如一只怪异的虫子。岛屿的旁边标名为:I.Frmosa。罗伯的儿子迭戈·欧蒙(DiogoHomm)子承父业,也成为一名出色的地图专家。他对父亲地图上的拼写错误进行了订正,将其改为:I.Frmosa。这幅现存于佛罗伦萨博物馆中的绘制在八幅羊皮纸上的珍贵画作就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一份将台湾岛标为福尔摩沙的地图。从时间上来看,葡萄牙的耶稣会传教士开始进入日本约在年左右,而这幅地图完成于年,两者大体可以吻合。葡萄牙人可能就是在这几年当中,经过台湾海峡前往日本,途中发现了回归线附近的大岛,遂将其命名为美丽岛并记录于航海日志。后经欧蒙父子查阅航海记录,才绘制出这份地图,这大概就是福尔摩沙由来的粗略经过。但可惜的是,这个过程无法再细化,因为16世纪葡萄牙的远东海航日志大多已经遗失,难以揭示这背后的具体细节。
更重要的一点是,此处的这个标记只是笼统的,印象化的。那个虫子一样的岛屿形象只是海员们在经过那一片狭长海域时曾经不停的目击到有陆地分布在航线一侧的这个事实的一种体现。福尔摩沙究竟是一个岛,还是几个岛,周边是不是还有别的岛礁,其实当时的海员们并不清楚。根据地图上画出的岛屿形象,我们大体可以做出一些推测。葡萄牙海员应该没有上过岛,或者即便登陆做过某种停留,也一定没有深入到内部。他们当时的航行目的是进行澳门与平户之间的中日贸易,实在没有动力中途离船上岸。虫岛更像是代表着海岛的西海岸线,水手们应该是在海峡内侧穿行而过,只有经行内侧也才可以让人们明确的知道福尔摩沙是岛而非半岛。船队大概在穿越海峡时,从南到北,陆陆续续的观察到了一列陆地的延绵,据此填写了航海日志,地图专家们又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这种描述抽象处理成漳州(Chincho)对面的一条变形虫。福尔摩沙最初与其说是一个岛,不如说是一片认知不清的岛区。
年欧蒙绘制地图,台湾大陆右下角的小小虫岛
认知不清这个事实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在后续的西方地图上,台湾岛的位置一会儿被画成两个岛,一会儿被画成三个岛,连岛屿名称的标记也出现了混乱。这种混乱也体现在其他的文献资料中。比如前面提到的最重要的《东印度旅程导览》一书,该书第5卷收录了16世纪中期以后大量两牙海员所写的航海日志,其中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地理概念。
先是在33章中提到一次从澳门出航,沿南澳、厦门经小琉球前往日本的航海日志。其中写到航海四昼夜后看到中国领土外的小琉球(Lquopquno):
岛山极高,岛长15-16(葡)浬,大约折合七八十公里,岛的东北岬角(hock)位于北纬25.5度。
显然,这里说的小琉球是指台湾的一部分。32章再次提到:
从澳门浪白澳到日本平户的航线,自漳州、厦门(Chinchu)向东北方向行驶,可见到北纬25度处的小琉球岛,其山非常高,成椭圆形,距离中国海岸线约有18(葡)浬。
这个位置应该也是北台湾。
以上记录均说明小琉球的名称经常被用来指代台湾北部。那么福尔摩沙呢?在34章中终于出现了“IlhaFrmosa”一词,但是内容却是:
经南澳、厦门后如果顺风,第二天船员就可以从右舷看到小琉球岛的(东北)端岬角,还有福尔摩沙岛(IlhaFrmosa)地界的开端!
这个描述让人有些迷惑,这里的小琉球应该是说台湾无疑,而福尔摩沙则好像是某个对着台湾岛的区域,那它是哪里呢?35章的描述更令人不解,里面提到厦门与澎湖之间的台湾海峡是一条安全航路,接着又说:
经过福尔摩沙岛后,可由东北直航到有马海峡(StratvanAryma)。
此处的福尔摩沙岛说的是哪里实在令人犯晕,但应该可以确定不是台湾岛。再有36章中的日志中再次提到:
“IlhaFrmosa”位于小琉球之旁,晚间船队到达25.5度,然而继续往东北方向行驶,翌日就看到了Formosa岛的尽头。这是一个椭圆形、无人占领的岛,中间是被冲刷的、断裂的地带,好似空旷之所。再行不久,就可看到位於IlhaFrmosa东侧的三王岛(AsIlhadosRijsMagos),也就是宫古诸岛。
这里的描写更加细致,但也更加清楚地证明葡萄牙人所称的福尔摩沙并不是台湾,而是更靠北的地方,他们更喜欢用小琉球来称呼台湾。
年台湾地图,耶稣会教士绘制
搞笑的是,倒是葡萄牙人的对头西班牙人是用福尔摩沙来说台湾的。年,西班牙著名航海家弗朗西斯科·加利(FranciscoGali)奉命寻找新港口。这位船长做事儿非常认真,从他行驶的航线距离就可以看出来。他从中南美洲出发,横跨太平洋到达菲律宾群岛,之后经过澳门穿越台湾海峡抵达日本,最后又横渡太平洋返回美洲,几乎完成了一个大循环。
在《东印度旅程导览》54章的西班牙航海日志中记述到:
船从澳门出发,经过白礁(IlhaBranco)后,往东南和东向行驶,准备开往澎湖群岛(OsBaixosdosPscadors)以及琉球诸岛(dEylandnLquos)。进入地界开端后继续行驶,东侧被称为福尔摩沙诸岛(AsIlhasFrmosas),也就是美丽诸岛。船上有一个叫三泰(Santy)的漳州人告诉西班牙船长加利,美丽诸岛位于北纬21.75度,沿岸有水深达30浔的地方可以驳船,不过船长并未前往查看。
从纬度位置上来看,美丽诸岛应该就是指台湾。之所以西班牙人用复数的诸岛而非单数的岛,是因为当时的人根本不清楚台湾岛的真实状况。那些大的河流如淡水、浊水、高屏溪的宽阔入海口完全可以让人形成诸岛的错误印象,这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后来的西方地图上台湾经常被画成两三段。
台湾16世纪地图,被绘制成三段
请不要忘记,加利此行的任务是寻找良港,三泰这位中国向导肯定会时时的向加利报告他所知道的附近各地海岸港口的分布和水文条件。从三泰向船长提供了台湾沿岸的水深数据而西班牙船队并没有停船靠岸这个细节可以推测出,加利船长或许出于自己对台湾岛岸线的观察,或者更加可能的是,出于三泰所介绍的一些其他未被文字记录下来的情况,判断这里不存在优良港口,故而未前往探查。这和当时台湾的自然港口条件,以及当时人们对台湾的开发水平相吻合。
难得的是,这份日志中还提到了琉球,两相对照足以说明西班牙人的命名系统比之葡萄牙要更接近于现代。日志中记述:
美丽诸岛向西约50(西)浬后即到达琉球(Lquos)。三泰提醒加利,这里有许多优良的港口,交通发达。琉球人长得颇像菲律宾土著,他们驾驶小船运送鹿皮、黄金等货物到中国的沿海地区交易,而三泰本人就曾经来到这儿九次之多。
很明显,此处的琉球应该说的就是今天的日本冲绳,即古时的琉球国。
综合以上的资料,可以得出一种印象。在16世纪的中叶,台湾刚刚被西方世界发现不久的几十年间,葡萄牙人主要用小琉球称呼台湾岛的北部,用福尔摩沙称呼与台湾北端隔海相对的一片并不明确的岛屿海区;与此相对,西班牙人所说的福尔摩沙则更加具体的指向台湾岛,只不过那个时候他们错误的以为美丽岛是一群岛,而不是一个岛。
台湾被视为众多小岛组成的群岛
说来说去,福尔摩沙只是一个含义为美丽的形容词,推本溯源,越早的时期,人们越可能仅仅用它来表达一种情感而非单纯的地名。例如在《东印度旅程导览》的第30章中,记叙了从广东到宁波、南京的大陆沿海航路。这条线路完全不经过台湾,但是其中在提到泉州时同样写了一句话:
泉州有一座山和福尔摩沙山一样美丽。
至于哪里是福尔摩沙山,天才知道。或许是大陆沿岸某处的某座山峰,或许是太平洋上的某座岛屿,又或者是直到今天还依然存在的南非福尔摩沙山脉。
遍及各大洲的福尔摩沙山、福尔摩沙岛、福尔摩沙河告诉我们,美丽是简单的也总是相似的,不同的只是我们这些喊着美丽的人。
那么美丽之岛最初的命名者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止住了他们匆匆赶路,不愿停歇的脚步,开始了与福尔摩沙的因缘际会呢!这次邂逅将开始于美丽岛屿旁的一次完美风暴。
美丽就是美丽,就像音乐就是音乐。
古哥的收费节目《古哥杂谈》(-年度)已经发布。这是一档走哪说哪,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知识乱入的脱口秀。相信一定能使你有所收获。
订阅方式欢迎大家垂询。可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