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策下的大国迷梦德意志第二帝国是

在19世纪的德国,有这样一个青年人。就如同和他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对自己祖国的军力有着蜜汁自信。仿佛军队一旦出击,就能解决问题。老首相俾斯麦的政策实在是太碍事了,属于典型的缺少民族自信。

秉持这个观点本来出不了什么大事,但是这个人的身份,让他的观点引发了大问题。

他是德国皇帝。威廉一世的孙子,威廉二世。

悲惨的童年

威廉二世天生左臂畸形,只好以杨永信疗法刺激肌肉生长。他每天都要倒挂一个小时,使身体克服肌肉的僵硬。他脖子上的肌腱也被切了下来,以修整畸形的姿态。就算神经不协调,也要被强迫骑马,无数次摔下来,摔的痛哭流涕也被迫继续。

普鲁士是一个军人国家,发源于勃兰登堡地区,民风骠悍,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砂石罐头。而威廉又是储君,一个左臂畸形,动作不协调的君王无法取得人民的信服。于是他的童年教育就致力于改正他的身体畸形。从这个方面看来,他的教育是成功的,起码威廉是个骑术高手。但是在身体残疾被治好的同时,威廉撂下了心理疾病,有了巨大的精神创伤,变的狂热且偏执。

更要命的是威廉无时不刻处于一种理念的冲突之中,他的爷爷威廉一世是帝国的开国皇帝,倡导君主专制,痛恨自由主义思想。而他的母亲英国公主一心想要威廉接受开明的君主立宪制,进行高强度思想工作。可惜强扭的瓜不甜,威廉十分叛逆地拥抱了普鲁士式的帝王思想与军国主义,同母亲关系变的恶劣。

年,德国失去了两位皇帝,威廉失去了爷爷和父亲。年仅27岁的威廉带上了「欧洲最沉重的皇冠」。

就像俾斯麦评价一样,威廉就像只气球,如果没人抓紧绳子,不知道会飞到哪里去。上任后的他很快就抛开了俾斯麦苦心营造的欧陆局势,带着欧洲走向万劫不复的战争深渊。

德意志人也想拥有海洋与陆地

年,年逾古稀的首相俾斯麦,向皇帝威廉二世递交了辞呈,专心养老去了。这一年,俾斯麦73岁,威廉31岁。两人之间的代沟实在太大了,政治路线上的分歧引发了两人不合,最终这位开国元勋决定退出朝廷。

俾斯麦在任帝国首相时,缔结了三个同盟。分别为德奥意三国同盟,德俄奥三皇同盟和德奥同盟。这个体系致力于避免法国与俄国联合,从东西两向绞杀德国的死局。同时联手奥地利,共同抵御俄国向西进行扩张。同时还需利用英国击打俄国。在俾斯麦的操纵下,欧洲局势变的复杂微妙,巧妙避免了德国四面受敌的局面。这很符合俾斯麦的战略风格:尽量面对更少的敌人,拉拢更多的朋友,更要占据道德高地。比如普奥战争时,俾斯麦利用外交手段使虎视眈眈的法国不介入德意志国家的内战。

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防御模式。与此同时,俾斯麦向英法保证不会染指他们的海外殖民地,为此德国只能捡那些英法不要的烂地。

但是威廉不觉得这个模式好。他认为德意志也需要生存空间,不能龟缩于狭窄的中欧。俾斯麦下台后,他迫不及待地启动了「世界政策」。在新的政策中,德国不再追求欧陆均势,而是要寻求殖民地,拓展生存空间。

「德意志海军元帅」

年,德俄同盟到期。双方皆无意续约。于是俄国跑去和法国结盟。这一行为直接让俾斯麦的努力化为乌有,一旦开战,德国将背腹受敌。

不过如果只是这样的话,情况还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虽然携手经历了中国战争(鸦片战争)和克里米亚战争,但英法之间仍然矛盾尖锐。德国完全有希望拉英国入伙。如此一来,德国陆军可以内线击溃法俄,英军则用海军外线封锁。后来的第一次世界也印证了这个设想是完全可行的:如果没有英法在马恩河的奇迹,德军很有可能击败法国,然后快速调兵去东线击败沙皇俄国,完美实现施里芬伯爵的战争设想。

可是在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之中,德国不可避免地威胁到了英国的核心利益。为了与英国争抢殖民地,两国之间开启了海军军备竞赛,这也彻底毁灭了两国结盟的可能。皇帝对海军到了痴迷的程度,他自封帝国海军元帅,在公共场合穿海军军装露面。不过德国海军的实力最终还是没有赶超英国,反而把英国推向了敌对方,使德国彻底陷入了四面受敌的尴尬局面。

这点,威廉二世与他的「世界政策」难辞其咎。

施里芬计划

事实上,德国早就做好了两面开战的准备,军人们也在威廉一顿操作后认清了必须两面作战的事实。继老毛奇,瓦德西后的第三位总参谋长施里芬伯爵终其下半生都在研究一个课题:如何同时击败法俄。他制定的战争计划,就叫作施里芬计划。这个计划他前前后后研究了15年,历经了三次重大修改,是施里芬半生的心血。

这个计划的中心思想就是通过速战速决,迅速歼灭一个敌人之后,全军立刻转向另个敌人,从此获得两线作战的胜利。最终计划的方案是先击败法国,后击败俄国。

俄国的军事体制落后,所以施里芬认为俄国人完成军事总动员需要六周的时间,在这六周的动员时间里面,没法在东线对德国形成实质性的威胁。所以计划是在战争开始之后,仅安排十个十守住东线,剩下的79个师全部投入法国战场。在迅速解决法国之后,安排大部分士兵乘车赶到东线,解决掉俄军。几乎是1比8的兵力配比使这个计划变得像赌博,战争的胜负将寄希望于东线的10个师是否能抗住俄国,以及西线是否能快速拿下英法联军。

秋风扫落叶

自从在普法战争中吃了败仗之后,法国人沿着德法边境一口气兴建了连续的要塞体系。两过公里的边境线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御系统,这道防线北起卢森堡和阿登山区,向南32公里,就是固若金汤的凡尔登要塞。图勒要塞,埃皮纳勒要塞形成了防线的主要节点。再向南经过孚日山脉,在法瑞边境结束。除了阿登天险和孚日之外,法国人在所有边境地区都修建了永久性的工事。想要迅速解决法国的话,不可能通过正面攻击解决。施里芬选择了唯一可行的攻击路线:取道中立国比利时,迂回防线攻入法国。如果把攻击线路画在地图上,就是一条又一条的弧线,像风扇一样扫过法国。

施里芬还有另一个设想。右翼作为迂回主力,有68个师,而防守阿尔萨斯-洛林的左翼只有11个师。又是一个悬殊的兵力配比。施里芬可能认为由于先前普法战争时法国失掉了阿尔萨斯-洛林,开战后一定会配置重兵夺回。按照设想,法军全力攻击阿尔萨斯-洛林时,德右翼就会迂回到法军背后,配合左翼夹击法军。据传,施里芬死前最后一句话就是「千万别削弱右翼……」

这个计划不平均的兵力配比,可以说是对斜击战术的完美呈现。整个总参谋部都相信施里芬计划将带着德国走向最后的胜利。然而,开战后,军人们发现实现计划的阻碍,实在太多了。

马恩奇迹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后,德军迅速前往比利时,准备绕道攻法。不料比利时方面拒绝了德军借道的请求。无奈之下,德军决定强攻。

这就是德军计划被打乱的第一步。列日要塞横在了大路上,比利时人依托碉堡和机枪,阻挡了德国人将近西线限定时间一半的时长。

接下来的事情更加让人意想不到。小毛奇害怕法军突破了德军左翼长驱直入攻入本土,所以将本来是7比1的兵力配比改成了3比1。再加上因为俄国迅速完成了动员,总参谋部被迫把一部分兵力调去了东线,防止东普鲁士失守。

在作战的前半段计划还算顺利。左翼的第五,第六集团军成功击退了法军在阿尔萨斯-洛林一线的进攻,右翼的一,二,三,四集团军在迂回作战中进展顺利,他们开始越转越快,重重打击在了法军侧后。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就不太对劲了:在八月的法军大崩溃之后,德军已经可以望到埃菲尔铁塔的塔尖了。但是就在这时,德军前进的步伐开始放缓,就像用尽了最后一丝的拳击手无法挥出第二拳一样,攻势停滞了。而英法联军凭借着内线机动优势,成功完成了反攻部署。德军不得不从马恩河一线撤退,来到马恩河北面的埃纳河固守阵地。

双方开始疯狂的挖掘战壕,建设防御阵地。占豪就像蜿蜒的长虫,从法瑞边境开始蜿蜒近公里,一直奔向英吉利海峡。双方搭起了机枪和重炮,玩起了旷日持久的堑壕战。施里芬的速攻计划,就这样以一种滑稽的方式破产了。虽然德军总部还在大谈进攻,但在巨炮,机枪和铁丝网构建的死亡防线面前,没有士兵可以顶着炮火冲锋而完好无损。

凡尔登绞肉机

在马恩战役开始后,总参谋长小毛奇就认清了计划破产的事实。他向皇帝上报说: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皇帝龙颜大怒,罢负了他的职位,换上了法尔根汉。法尔根汉上任之后决定寻找突破口,他最终选择了凡尔登。这里是法国防线的突出部,扼守通向巴黎之路,更有强烈的历史意义。三分法兰克的凡尔登合约奠定了意大利,法兰西和德意志的雏形。拿下这里有助于提振军队和国民的士气。他的目的是发动一场会战,迫使法国投入大量兵力。「让法国人把血流尽」!

于是,双方围绕凡尔登展开了惨烈的争夺。小小的古城被大口径巨炮轰成了月球表面。这场战役的结果是法军死亡五十五万人,德军死亡四十五万,双方都流尽了血。法国人终究守住了凡尔登,取得了战略胜利。战争依然僵持着。

无限制潜艇战与米夏埃尔行动

德国的地理劣势不只体现在陆地上被两面夹攻,更体现在狭窄的出海口。德国海岸线短小,只需少量舰队就能封锁。开战后,德军就一直被大英皇家海军封死了出海口,断绝了海路外援。而英国可以源源不断利用制海权将物资运到法国本土。德国虽强,但迟早要被拖垮。于是总参谋部决定执行「无限制潜艇战」。德军潜艇在英伦三岛周边游弋,一旦看见船只,无论悬挂哪国旗帜,是客轮还是货船,都一并击沉。这套战法初期实行效果相当好,英国战争物资很快出现了短缺。美中不足的是,潜艇战招致了美国的抗议。美国货轮在两洲间川流不息,斩断英国的对外贸易,等于斩断了美国的财路。再加上一次潜艇击沉客船使大量美国公民死亡的事件激起了美国民众的愤怒,联邦政府正好顺水推舟,挤入战场。年,美国向同盟国宣战。

“自由的债券”

一开始,美国陆军人数极少,甚至没有满员师,一般以团为单位。不过美国的宣传机器很快运作了起来,四百多万美国农夫已经穿上军装,开始了军事训练。

德军总部不由得感到紧张:等美国登陆,就真的没有胜利的希望了。必须抓紧时间拿下法国,让美国练好了兵也没地方放。

年3月,米夏埃尔行动开始。德军集结重兵,势如破竹地第二次打到了巴黎城城下。这让德国人重燃了胜利的希望。然而因为攻击过快,不少德军部队孤军深入,形成了一个个突出部,反而被法军反包抄了。德军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无力再发动攻击了。

随着时间推移,美国大兵源源不断地在法国登陆了。德军兵败如山倒,大批量士兵向协约国军投降。战争如此不利,国内也发生了暴动。黑白红三色旗被撕碎,起义工人们升起了共产主义的红旗。就连海军也发生了暴动。

事已至此,任何人都挽不回颓势了。威廉被迫退位,远走海外。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结束。

地理与战略

德国最开始就不应该搞什么「世界政策」。这一行动严重触动了欧陆其他大国的利益,更惹怒了海上霸主英国。把德国逼入了背腹受敌的局面。德国狭窄的出海口也是一个地理硬伤。

施里芬计划也有很大的问题。首先,施里芬低估了比利时的抵抗强度。一个列日就阻住德军十几天之久。

第二,施里芬低估了法国的抵抗强度。普法战争后,法国军力大幅增长,不是德军四十天就能拍死的对象。同时,俄国也被低估了。俄国在战争初期的动员能力超乎德国想象。若非鲁登道夫打了一场坦仑堡会战,东普鲁士恐怕不保。

至于小毛奇对于兵力配比的更改,恐怕无法评论到底是对是错。加强左翼固然更加稳健,但是如果保持原计划,不给英法内线机动的时间,或许真正能将法国一击必杀,但同时也要冒法军侵入本土的风险。小毛奇只是在两难抉择中没有选择做个赌怪而已。至于调兵去俄国的问题,小毛奇可能也不知道俄军败的这么快,浪费了本来投入法国的兵力。而这部分兵力,很有可能就是压垮法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在现代人看来,毛奇应该拿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魄力,就算放弃东普鲁士也该尽快拿下法国,不该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但是从另个角度看,东普鲁士是霍亨索伦王朝的龙兴之地,也是容克们的家产所在。如果东普鲁士失守,对于德国陆军的士气是次沉重打击。

无限制潜艇战也是同理。如果不实行的话,会被英国源源不断的物资拖垮,如果实行的话,就会把美国拉入战争,也会丧失道德高地。这同样不是什么错误的决定,只不过是在两种方法中选择了一种。后人评价小毛奇是妄改作战计划的罪人,但这只是一种由结果论过程的思维模式。如果小毛奇选择按照原定计划打,现在的人大概会评价他是施利芬的思想傀儡,不思变通的庸才吧。

德国最后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失败的主要根源是糟糕的地理环境与跟不上变化的计划。威廉二世又不像腓特烈有一个好运气(指精普沙皇援助),自己又执意开战,最后只好黯然失败。断送了一代欧洲青年的生命,也断送了欧洲帝国的霸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piyaa.com/zyjr/2352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