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的幽灵依然飘荡
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工作的原因,常有机会看到古罗马的遗址,这也许是给我最大的动力去完成阅读“罗马人的故事”的历史长卷。对一个称霸地中海数个世纪,留下无数遗迹的帝国,每次走上它的废墟遗址,我总好奇它是如何消亡的呢?
后面的5本,野盐七生显然加快了她写作的节奏,因为细节在这里已经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帝国从辉煌转向衰退和死亡的历史过程中大事件频频。基督教在古罗马内部的迅猛发展,宗教之间的压迫与反压迫是后罗马时期内部不稳定的一条主线。内部军变频繁,军人皇帝掌控政权以及与外族的媾和成了后期罗马帝国的“新常态”。
早期罗马帝国人才辈出,能文能武,而到了后期,却是弱势皇帝频频登场。被波斯帝国活捉的皇帝瓦勒良终究成了波斯帝国最传奇的荣耀。匈人阿提拉的横空出世更让罗马城几经崩溃,昔日的帝国雄风不在。东西罗马的分治,加速了正统的西罗马帝国在风雨飘渺中摇摇欲坠。一切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公元年,西罗马帝国落下了帷幕:皇帝被废黜,百姓被杀戮或降服,财富被洗劫一空,整个帝国被来自北方和东方的蛮族蹂躏得四分五裂,蛮族在多次扫荡与洗劫之后,终于决定定居此地。
这种完结,不是一场战役的胜负,也不是一场灾难的打击,最后的结束没有悲壮的瞬间,而是一种慢慢地瓦解。正如野盐在描述西罗马灭亡时所写的那样:燃烧了,但不是火焰引起的;灭亡了,但没有惨叫声相伴。罗马无声无息地灭亡了。没人注意到。
从头读历史有点辛苦,但不了解起始又如何能客观诠释结果呢?2年15本的罗马故事,补上了我对古希腊古罗马知识的盲点,也不自觉地思考本国历史与其的差异性。随着罗马历史的伸展,我渐渐放下以前盲目的崇拜和无端的偏见,跟着盐野一起欣赏,一起赞叹,一起惋惜,一起议论。虽然读后5册的时候伤感和叹息时常冲上我的心头,但就知识点的整合与对帝国历史发展的把握,我认为这后5册更加精彩。因为它的结束才是另一个与现代社会联系更紧密的欧洲诞生。
为罗马帝国挖掘坟墓的主角在后期纷纷登场,首先登上古罗马历史舞台的主角就是基督教。被罗马镇压了几个世纪的一神宗教终于把古罗马最高神像朱庇特给摧毁了。多神崇拜的古罗马皇帝接受了过去最厌恶的一神宗教。之后的历史中,罗马还将以西方基督教最“正统”的教会中心登上欧洲的历史舞台,这次不是用武力,而是在精神上主导了欧洲中世纪的思想潮流。历史就是这么不可思议。同样在罗马,神权成为了束缚思想自由的最高桎梏,一个曾经自由与包容的文明中心成为了中世纪最黑暗的堡垒。
罗马第二大教堂圣保罗大教堂
与之前罗马多神文化不同,一神宗教的特征就是排斥其他宗教信仰。但让我吃惊的是,拥有了合法地位的基督教从一开始就产生了教派之间火药味十足的斗争。这种基督教内部不同教派的斗争之残酷甚至超越了不同宗教之间的杀戮和血腥(我阅读时有点吃惊,从而修正了我对宗教历史的模糊认识)。原来的罗马殖民疆域又因为教派的不同而战火不断。以至于我现在认为即使没有7世纪伊斯兰教的兴起,基督教内部各教派的冲突同样会让这个世界不得安宁。(事实上这种教派之间的冲突一直延续到今天)
而外族的入侵最终葬送了罗马帝国。古罗马北部疆域边上蛮族人的兴起,哥特人和汪达尔人,匈奴人频繁的入侵,抢劫和屠杀,使得帝国饱受野蛮的蹂躏。一向所向披靡的罗马人在蛮族侵略之下节节败退。如果说过去战胜迦太基人靠的是优越的文化和制度,那么在古罗马后期的发展之中,这些文化和制度的威力似乎已荡然无存。于是,当我们在赞美早期罗马人用优越的文化和制度战胜知识丰富的希腊人和军事强大的迦太基人,当我读完全套书时,我却无法用制度来解释将罗马打败的蛮族人。只是,”罗马人的故事”将我脑海里固有的制度决定论和文明优势论给挪了一下位,在阅读中重新思考制度的重要性究竟有多重。
对于罗马的终结,我现在更倾向盐野的说法,”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人的生命周期一样,有兴盛也必有衰老和死亡,即使再完美的制度,从诞生开始就必然会走向死亡”。套用中国人的一句古话来解释古罗马的衰亡,那就是:”盛极必衰”。制度的优越只在于它能让这个国家在兴盛的时候活得更加有尊严和更加文明。一切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地动荡中发展,没有永恒的强盛也无万能的制度。
罗马遗址,曾经的辉煌
研究是历史学家的事,但思考却是所有阅读历史的人的事。现代人用现代思维去想当年的事难免带有现代人的时代烙印。于是,我觉得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了,一个国家最精彩的时候并不是在它已经称霸的时候,而是它正在腾飞的时候。如同古罗马西庇阿战胜迦太基天才军事家汉尼拔的时候,在凯撒跨过卢比孔河的时候,在渥大维战胜安东尼的时刻。而文明的生命力不会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它会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在我们所生存的空间里弥漫着。而当历史被时间推移久远之后,笼罩着它的血腥和喧嚣会渐渐散去,留给后人的却是那强权残暴统治下震撼世界的文明。
今年初夏的六月,我再一次来到了罗马。在了解了一段气吞山河的古代文明史之后,伫立在我面前的遗址是生动,是骄傲,也是感慨。无论是兴盛期卡拉卡拉皇帝兴建的大浴场,还是皇帝哈德良终建的深具古罗马建筑艺术精髓的万神殿,无论是皇帝图拉真的纪功柱,还是罗马后期最恢弘的建筑:戴克里先大浴场,古罗马的遗址群继续传递着文明的光辉。
古罗马万神殿外观
万神殿的设计依然震撼
图拉真记功柱
图拉真记功柱,罗马最辉煌的时代
戴克里先大浴场变成了教堂
戴克里先大浴场遗址--不得不惊叹
戴克里先大浴场已成为基督教教堂
米开朗琪罗的庭院设计使得德克里先大浴场在中世纪依然魅力无穷
在罗马古城墙外不远,我在意大利朋友的陪同下走上了首屈一指,横贯意大利全境,被称之为“大道女王””的古罗马大道阿皮亚(ViaAppia)大道。传说中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今天就在我的脚下延伸,虽然已不完整,但依然充满着古罗马的气息。路笔直,一眼难以望到尽头。朋友指着罗马方向,说这头通向罗马,又指着反方向说,这头通向南方的那不勒斯。曾经,星罗棋布的罗马交通网络犹如今天的互联网,将罗马的信息传递到它疆土的每一个角落。举目远望,在寂静空寥中穿越时空仿佛听到了年前的马蹄声声,军队与商队由此而过。反叛者的屈辱,胜利者的凯旋,千年的风尘,带走了血雨腥风的壮烈故事,留下的就是路边的墓地和残缺的贵族大宅遗址的地基。
贵族家的住宅遗址
基督教的地下墓地
站在路的中央,看着在岁月砥砺下的已变得高低不平的路面,赞叹着横亘历史年的这条历史长路,心里突然如释重负。文明的存在,不在于它一时的兴或衰,而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它的生命力有多强大,对后来文明的渗透力有多深,对其他文明的影响力有多远?从这点上来讲,帝国政体虽然已亡,但它的文明却以其他形式继续存在。正如我脚下的道路那样,虽然崎岖,但基石依然坚固。
而人存在的意义就是持续不断地去承继过去的文明,并去创造新的文明。个体的人也好,国家也好最终都会消亡,但伟大的文明终将会超越时代继续延续和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也是我在读完从罗马诞生到它死亡全部过程之后最由衷的体会。
古罗马的城墙
我是不是也应该去学考古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