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奶工这本书重新定义了性侵

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 http://m.39.net/news/a_5798924.html
01文学作品是展现社会面貌的一扇窗口,是作家用自己的笔展现所听所看所感的渠道,所以文学作品大多取之于社会又用之于社会。就如同郭沫若所说,“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在性侵类文学方面,这一点也同样受用,作家们正是以这样一种文字的形式,展开对于性侵这个话题全面而深度的探讨。对于女性来说,性侵是一个永远也无法避开的概念。一部分女性曾遭遇过这样可怕的经历,而另一部分女性则时常生活在恐惧之中,害怕灾难降临。而这也是性侵类文学流行的原因之一。只不过这些文学作品各有各着重的侧写。《房思琪的乐园》,以被害者的视角探讨校园性侵的罪恶以及被害者所遭受的巨大的身心伤害;《生命暗章》更多的是探讨性侵者家庭成分与犯罪成因之间的关联;而这部《送奶工》则是站在了另一个侧面,探讨“无接触犯罪”对当事人的伤害以及社会语言暴力的威力……02作家、诗人那吉娃·依比安(NajwaZebian)写道:“被指责的是我。人们让我不要谈论这件事,人们对我说这没有多糟糕,人们对我说我应该看淡它。”这正是遭遇性侵的受害者们最常受到的评价。舆论的方向一直倾向于苛责弱者,苛责被害人,试图从他们身上找出“为什么是你遭遇了这件事”的原因。衣着暴露,行为不端,这些都被看作是女性遭遇性侵的原罪。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那些遭遇性侵的女性真如舆论所说的那么“活该”吗?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个小镇,曾经举办过一场名为“这是我的错吗?”的展览,而这个展览早已说明了问题。展览上陈列了多名女性在遭遇性侵当天所穿的衣服,大多是一些普普通通的T恤、休闲运动类服装。这其中很多女性只是在做一些寻常的散步、加班、运动、出游,她们从未想过会在此时此地遭遇命运的转折,更无从谈起“刻意引诱”。即便如此,对于受害者的苛责仍然没有停止过。“为什么遭遇性侵的是你而不是别人”,“你一定是穿着太暴露了”,“你和他之间不可能什么都没发生,而这一定是你的错”……类似这样的诘问在女性受害者身上非常常见。《送奶工》正是基于这样的诘问之下的一部作品,女孩与送奶工之间明明什么都没有发生,但似乎没有人愿意相信,他们根本不在乎真相,他们只在乎他们想看见什么样的“真相”。可以说《送奶工》是一个显微镜,让我们更加看清了社会舆论的恶意。在这样一个充满舆论暴力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性侵的受害者,他们不是被性暴力所侵犯,而是被舆论暴力所侵犯。03《送奶工》于年获得布克奖。其中布克奖评委主席、哲学家安东尼·阿皮亚曾这样评价这部作品:我认为这部备受赞扬的作品能帮助人们思考MeToo,它让我们看到了对MeToo深刻、敏锐的分析,也对其从道德上和理智上进行描摹……什么是MeToo?MeToo,是女星艾丽莎·米兰诺等人发起的一项关于女性的运动。针对美国金牌制作人哈维·韦恩斯坦性侵多名女星的恶行,年,以艾丽莎为首的一批受害者站出来组织了这场运动,呼吁所有曾遭受性侵的女性用跟帖“MeToo”的的方式说出自己的惨痛经历。这次运动第一次让社会如此清晰地听见了受害者的声音,在惊讶于性侵犯罪的普遍性及杀伤力之余,也感叹于受害者的勇敢。身为女性,该如何面对性侵及性侵以后的生活,如何抵抗语言和行为暴力的伤害?这是几乎所有性侵类文学作品都在探讨的问题。而它们给出的答案就是,勇敢地站出来,努力地活下去。但这不只是女性自身要学习的,也是整个社会要学习的。是文学作品的使命。文学作品在揭露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在用他们的思维与观点来教我们如何应对这些问题,《送奶工》便是这样的作品。如何将女性从一个遭受性侵还要被泼脏水的弱势形象,转而成为勇敢坚强与犯罪势力和舆论暴力作斗争的强势形象,需要这些文学作品的呼吁与帮助,这是一种观念上的洗礼,它能让我们看见更多不为人知的背面,也能够更加理解和善待每一个努力抗争的灵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piyaa.com/ddts/2355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