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迄今关于难民最值得

[温哥华头条温哥华乐活网lahoo.ca编辑]

乐活按语

本文刊发于高度生活周刊年11月20日第25期

其实和欧洲各国一样,加拿大国内对在明年1月1日前接纳2.5万叙利亚难民的联邦政府决策,早在“11.13”巴黎系列恐怖袭击案爆发前就已开始了。

巴黎枪声的前前后后

巴黎“11.13”系列恐怖袭击发生在当地时间11月13日晚21点20-50之间,始于正举行法德足球友谊赛的法兰西体育场门外,不到半小时时间内,至少3组歹徒袭击了大巴黎地区第十区、第十一区和第93省多处公共场合,导致至少人死亡、人受伤,随后证实袭击系“伊斯兰国”(ISIS)及其外围组织所策划、实施。

消息一时间震惊世界,并迅即让欧美澳本已弥漫的、对大规模接纳“地中海难民”——尤其叙利亚难民猜疑、不满和反对情绪升级,而加拿大适逢此时高调推出的叙利亚难民接纳计划,可谓正撞在枪口上。

11月9日,也即“11.13”事件发生前4天(考虑到时差其实只有3天),新任加拿大联邦移民、难民及公民身份部长麦家廉(JohnMcCallum)宣布,正式启动在未来8周内接纳和妥善安置2.5万叙利亚难民的计划,以兑现杜鲁多(JustinTrudeau)总理和联邦自由党在大选期间所作出的“年内接纳安置2.5万叙利亚难民”承诺。

消息传出立即引发许多争议,网络上出现多个联署链接,内容是希望联邦政府慎重考虑,在接纳难民时应首先确保加拿大社会及公民的安全不受威胁,如果不能在既定时间内充分完成对难民身份的核实、甄别,不妨慢一些、稳一些。

联邦政府之所以要推行难民接纳政策,是源于刚刚结束不久的联邦立法选举选战期间,联邦自由党和杜鲁多曾郑重作出相关承诺,而之所以作此承诺,是因为9月2日年仅3岁的叙利亚小难民艾兰.库尔迪(AylanKurdi)在偷渡途中溺死的新闻照片顷刻间传遍世界,并引发被称为“足以改变各国对地中海难民态度”的“催泪弹效应”,导致一时间各国政府、政要饱受“不能坐视难民受苦受难”压力,不得不竞相表态接纳,素有善待难民传统的移民国家加拿大自然不可能例外——何况库尔迪一家的偷渡最终目的地原本就是加拿大。

但时过境迁,随着“催泪弹效应”的衰减,尤其“地中海难民”席卷中南欧、大闹德意志,一系列副作用逐渐凸显,已使得原本一边倒的“接纳风”悄然开始转向,选战期间备受好评的“杜鲁多承诺”,到了推出时就不免有明日黄花之嫌。

不过在“11.13”事件发生前这种质疑还是含蓄的、稀疏的:10日开始的两项要求“慎重”联署,其中埃德蒙顿某居民发起的一项至“11.13”事件爆发前仅征集了约2万签名,另一项则不过数百人。

“11.13”事件的爆发让民意的倾斜陡然加速:截止17日,上述两项联署签名前者已有近8万、后者也已有两万多人参与。

公开提出质疑的不仅有普通民众,也有许多地方要员和知名政客。11月16日,萨斯喀彻温省省长沃尔(BradWall)致信总理府,要求暂时冻结接纳叙利亚难民到加拿大的计划,直到安全问题“完全得以解决”,多伦多市长庄德利(JohnTory)也表达了类似意见。

如果说原本就和联邦自由党及杜鲁多政见相左者提出质疑尚不难理解,政见相近、甚至此前一直积极支持难民接纳计划者也变得踌躇,问题就更严重了:魁北克省长库亚尔(PhilippeCouillard)和卡尔加里市长南施(MayorNaheedNenshi,)原本在接纳安置叙利亚难民问题上较杜鲁多更激进,如今却不断呼吁联邦政府至少应淡化“年1月1日前必须完成接纳工作”的时间限制,在他们看来这种机械、固定的时间限制只能人为制造隐患和恐慌,理应根据实际情况推进接纳工作。

至于华人社区则显得更加“激动”,相较其他族裔,华裔中反对按时接纳难民、甚至直接反对接纳叙利亚乃至所有穆斯林难民的呼声似乎更高,连日来各种倡议书、联署信在华人网络圈往来传递,以至于出现了“钓鱼联署链接”和所谓“杜鲁多父子是归化穆斯林”之类毫无来由的谣传







































北京中科忽悠
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piyaa.com/jtqk/18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