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生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上海市文联主席团委员
中国舞美学会文化旅游创作委员会主任
由上海戏剧学院主办、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年度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舞台美术综合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于年5月6日-6月1日在上海戏剧学院新空间剧场举办。年05月25日下午,国家艺术基金会《舞台美术综合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邀请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美学会文化旅游创作委员会主任、上海戏剧学院韩生教授,与学员们分享了《当今舞台视阈和设计创作语境——对舞美专业生态的思考及创作实践》。
一
近年来,舞台美术渐渐成为一个活跃的热门专业,在剧场、影视、游乐园区、文旅演艺、庆典仪式、大型活动等许多不同的领域经常可以看到舞美同行的身影。作为当今的舞台设计者,我们所从事的专业相对于前辈所面临的状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舞台美术专业的价值和重要性认识,以及功能、构成、样式、语汇、技术和方法等方面,对舞台美术在戏剧等演出艺术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的认识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和社会共识。
因为舞台美术所发挥的作用更加重要,也就承担了更加多的使命和责任。当今舞台美术是快速发展的朝阳专业,从业者的思考更加需要在哲学层面的深层观照。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O.W.霍姆斯所说:“我们占据的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去的方向”。
全媒体时代的戏剧艺术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体现在戏剧演出艺术环境生态的变化。近年来的戏剧演出艺术最突出的特点,形态上,数字媒体演艺技术广泛应用;格局上,文化旅游演艺产业的繁荣。
一是手机成为了一种范围很广的传播媒介。戏剧本来是大众艺术,传播面非常宽,后来逐渐却局限在小范围内了。应该重视这个处于社会生活领域中最大化的覆盖面的媒介。二是我国旅游演艺在过去五年快速发展,旅游业会在未来GDP的贡献中占相当一块体量。文化旅游最稀缺的是真正的艺术家的介入,若舞美人只在原来的艺术范围内思考,就忽略周边最大的一块平台。
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的深刻转型,我们经常面临的是艺术本体的根本性问题——戏剧在哪里?剧场在哪里?
回望戏剧和剧场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今天人们习以为常的戏剧和剧场的形态其实并非先天,而是一个历史进程阶段的产物。今天主流标准的镜框式舞台剧场在中国出现只有近百年,在西方也只是三百多年。而戏剧艺术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在山野、园林、广场、街头、勾栏、瓦舍、庭院、客厅等不同的演出空间形式则是剧场艺术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的形态。不同历史阶段的剧场都有着不同的形态,区别在于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基础。我们今天看到的戏剧多元的形态与早期的戏剧形态非常相像,这启示我们要把握剧场和舞台历史发展的逻辑,在当代生活和艺术语境下探究戏剧艺术的本质规律。
在当今剧场艺术数字媒体技术广泛应用,文化旅游演艺多元空间形态趋势下,对新的剧场观和舞台观的理论探究实际上已经滞后于舞台设计和剧场艺术创作实践。
二
“舞美”在当今渐渐成为社会熟知的专业词汇。作为体现当代演出艺术的形态和重要内容及手段,“舞美”的重要性和价值已为戏剧专业界所重视,也逐渐为普通观众所认知。许多人可能不一定了解“舞美”这一词汇本来自对“舞台美术”的简称,是年代后才出现的词汇。后来约定俗成的“舞美”简称在内涵上却实际上超越了原来字面上的“舞台+美术”的意义局限,似乎更加接近西方的专有名词“Scenography”含义的多元性和概括性。
作为典型的边缘交叉艺术学科专业,舞美涉及领域广泛,艺术要素综合多元,特别是随着数字影像技术和网络媒体技术进步,文化装备和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戏剧等演出艺术以多元形态更加广泛深入融入社会日常生活中。这需要我们对舞台空间观念进行新的审视。
戏剧演出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实时同步现场,一是人群的空间和时间集聚,二是创作者和接受者直接交流及互动,三是创作过程和创作结果一体。这正契合了人们的在都市或乡村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基本形态。影视和数字媒体艺术也可以理解为是对这一空间、时间和内容形态的延伸。
我们由此联想到瓦格纳在十九世纪提出“整体戏剧”概念,在当今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概念有了新的内涵,不囿于艺术范畴而延伸到社会生活更广阔的领域。艺术是生活的反映,当今社会现实生活方式的深刻转型必然带来艺术形态和内容的深刻转型。对艺术内在规律层面的剧场和舞台观念的思考会让我们从表层技术层面认识的局限中解放出来。
黑格尔把戏剧的出现看作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而戏剧的形成的确较晚,所以有一种学说把戏剧列为“第七艺术”(也有把电影列为“第七艺术”的),是在文学(诗)、舞蹈、绘画、音乐、雕塑、建筑这六种艺术形式出现后,融合了前六种艺术的因素,成为一种综合艺术。日本戏剧学家河竹登志夫在《戏剧概论》中说:“戏剧也是一种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合艺术,构成戏剧的必不可少的要素有剧本、演员、观众、剧场。戏剧之所以常常被人们称作是综合艺术,这是因为它包含着演员和作者(或剧本),当然还包括从舞台美术、照明、音乐以及音响效果到观众、剧场等各种要素,它是一个以形体艺术为基础,同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建筑这五大艺术样式所组成的统一整体。”
因此,戏剧是艺术发展历史上的一个节点,在戏剧之后出现的电影、电视、新媒体艺术的共同点在于都是综合性的。戏剧在历史发展中综合了各类艺术的要素,其吸纳能力缘自内在属性,影视、新媒体、网络游戏、沉浸体验等艺术形式也在当今戏剧和剧场艺术中得到吸收与化合。比如音乐剧《狮子王》来自动画片,《仙剑奇侠传》从网络游戏转化为舞台剧,浸入式戏剧《SleepNoMore》根据莎士比亚《麦克白》再创作。
由此,综合性的戏剧成为一个枢纽点,深刻影响着后来的艺术,比如今天的影视剧剧组还习惯地把摄制称为“拍戏”。反过来,戏剧之后出现的艺术形式也成为滋养后来的戏剧的艺术营养。斯沃博达的创新实验给我们以启示,在人们担忧舞台艺术会被电影取代的时候,他却把电影艺术语言纳入了舞台艺术。
在戏剧与生活的关系方面,河竹登志夫还说道:“戏剧的种类、结构及表现形态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它较之于其他任何艺术样式更富有生命力。因此,把它作为研究对象,委实相当棘手。况且要回答什么是戏剧之类的问题,也是极其困难的。然而,严格地讲,戏剧本身是与人共存的,人生并非是戏剧以外的东西。”
德国著名戏剧学者汉斯·蒂斯·雷曼提出“后剧场艺术”理论,记者问道:在当今信息多元的网络时代,人们为什么还要走进剧场?他回答说:“剧场是唯一允许我们用我们的身体交流的形式,不是通过科技,不是通过虚拟技术,而是通过真实的接触。我们越是生活在数字环境里,我们就越需要剧场。基于人类学理论,可以说,剧场从本质而言首先是人类行为的永恒类型”。“从本质上说,剧场始终是一种完全具象的现实行为”。
图年10月上海戏剧学院
耶日·格洛托夫斯基与汤姆斯·理查兹工作中心表演大师班
暨“格洛托夫斯基精神的延续”国际学术研讨会
图2-年10月25日19:15上海戏剧学院佛西楼
耶日·格洛托夫斯基与汤姆斯·理查兹工作中心表演大师班
暨“格洛托夫斯基精神的延续”国际学术研讨会系列项目之一《客厅》
我在当日的博客摘录如下:
演出说明书这样写道:“《客厅》所要讲述的,不是一个故事。你在一间屋子里,在这里休息一会儿。这也许是你家,这是一个傍晚。你坐着,闭着眼睛。眼睛打开,带你进入梦境。一波一波,片片断断,展现在你眼前。我们醒来时,还剩下什么?悬着的残余,安静如一小块一小块的拼图,等待着。翻过一页,你找到陪伴一个人走过客厅路程的思绪。”
走进佛西楼,往日的办公会议空间以客厅形式挪动布置。因为这里经常举行不同类型的活动与会议,人们对家具布局的变化习以为常,与平日无异。
来宾(观众)陆续前来,相聚寒暄交谈,也与演员自然交谈,因为演员也是自然穿着,无化妆,与平日无异。
交换名片,叙旧商谈,阅读说明书……客厅人声嚷嚷,间杂斟茶声,香槟酒杯声……
一歌手坐在中间长凳,渐起歌声,“客厅”渐渐安静。
随即,数名演员用和声歌唱,间或形体语言,开始唱述一段诗歌:
“觉察每一个人如何来到这里,经过一个旅程。
觉察每个人如何选择了不同的食物……
注意那些看着那张脸的人。
只要你活着,就多多关照,不要等死去才来找他而又无能为力。
……
童年的我如何奔跑,欢笑,嬉戏。
即便是青年的我也是如此。可如今
我最后的光阴在幻梦和冥想中流去,
牙脱,发白,
最后一点朝气消失殆尽。
时间流逝,我那装潢华丽的房子,由土建成一起诞生,
渐归尘土。
但我家那个花园,
芳香依然……
我将挑摘花朵,编织花环
献给朋友……”
静静地,有演员递来香槟,分蛋糕给来宾。演员们开始时脚步轻轻,后脚步声渐渐自然地被听到。随后,走动越来越多,声音逐渐回到客厅会客的气氛……渐渐地,似不经意间,从梦幻的诗歌意境回到现实……没有一般戏剧结束时的掌声,一切似不曾发生过,只剩下一段过往的体验记忆……
图年,上海明当代美术馆比利时艺术家杨·罗威斯“无声无名”表演——《父之屋》
我们从“社会表演学”“人类表演学”以及“后剧场艺术”理论中可以得到启示,从而建立更加宽广的戏剧理念:狭义的戏剧——表演者和观看者同时在场的综合艺术形式;广义的戏剧——经济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生活形态。
特别是在以数字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艺术更加全面综合,延伸了艺术的空间观念,甚至颠覆了艺术和生活传统观念上的区隔。由此,我想到西藏大学阿旺晋美教授在我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实验项目“西藏甜茶剧场”担任指导时说过的话:在西藏,艺术和生活是一体的。比如,最普通的家庭使用的生活用具也是艺术品。
于是,戏剧和舞台艺术的创新空间就延伸到更宽阔的空间。戏剧业态也反映着社会形态;跨界融合带来戏剧艺术的转型创新。
三
创新性是舞台艺术的本质特征,这是因为舞台艺术永远是现在进行时。当今剧场艺术创新主要来自三个动力——科技推动、产业驱动、文化引领。
图示1演艺转型创新动力机制
科技推动方面,近年来的舞台技术发展一直在紧紧跟踪着技术的进步。基于信息技术的互联网和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到来的认知技术革命,已经和正在改变着都市生活,形成新时代生活的新常态。作为社会生活反映的艺术形态也必然随之形成艺术新形态。
捷克舞台美术家JosefSvoboda约瑟夫·斯沃博达在光学技术条件下创造戏剧与电影结合的艺术奇迹,成本极高,得到捷克政府以国家财力的支撑,创造了布拉格影像剧场在世界的制高点。如今随着数字技术进步,与影像结合的表演艺术制作成本大大降低,逐渐成为一种普及的常态的艺术语言。
我国在短短几十年,舞台技术几度更迭,从光学时代到数字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到人工智能(AI)……与之同步的文化装备,从以光学技术为基础的帕尼灯,到数字影像技术的巴可投影仪,到后来的全景体验的环幕剧场和球幕剧场(MIA)。预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会出现AI剧场……
伴随着创作探索实验,我们亲历了这一过程。
图7-年上海戏剧学院演出《探长来访》
照相制版幻灯片南京话剧团技术制作
图9-10、年上海国际广播音乐节开幕演出
当时最大面积舞台投影32M×M10台仿制帕尼灯组合
图11、年超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
光学幻灯片设备关键是散热系统
与技术更迭同步的设计创作理念,从阿皮亚提出的光影表现,到斯沃博达的影像表达,到后来萨宾纳剧院和陆帕等实验的舞台与电影语言的融合。以现实人物、虚拟人物和机器人交互表演的AI剧场已经出现端倪,比如,CCTV节目《等着我》用人工智能模拟人声,让寻找老战友的八十多岁老兵,听到已经去世十四年的老班长的模拟声,读今天写给他的信,感人泪下。
舞台艺术正处于深刻的转型之中。我们一直跟踪着最前沿的技术,而在内容创作则远远没有达到同步跟进,这是当今的舞台艺术家最艰巨的课题。
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艺术中应用的意义在于:一是体验方式创新,二是艺术语汇创新,以及制作和运营成本降低。
产业驱动方面,文化旅游发展大背景带来的市场主导、民生拉动,新兴产业驱动。
文化引领方面,包括价值观念导向,精神消费,最终体现为艺术与生活一体化的当代生活方式。
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背景下,剧场和舞台艺术创作面对的是一个综合多元的艺术文化生态系统。
图示2综合多元的演艺文化新型态
差异化是文化旅游发展的核心吸引力体现,因此,地方个性资源就成为核心吸引力。
演出艺术构成了不同城市文化个性品质和魅力,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的文化内容成为拉动文化旅游的动力。城市之间、城乡之间、艺术种类之间、实体和媒体之间、虚拟和现实之间、人机之间……未来的戏剧呈现出一种纵横交织的多元融合图景。
图示3文旅演艺创作产品要素和机制
专业跨界融合,观演参与互动,线上线下并行,文化叠代共生,产业互补共赢。当今的演艺文化生态造就着戏剧和舞台艺术新形态。
舞台演出艺术面临着综合转型,正在形成一种新型的艺术,形成新经验、新形态、新特征、新规律,体现为一种多元、多层次、多方面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趣味、价值理念变化;体现为互联网+戏剧、摄影、绘画、书法、音乐的综合叠加,体现在传统艺术样式如戏剧、电影、电视剧、综艺创作的转型,体现在网络剧、微电影、网络动漫、网红直播等新的艺术样式不断涌现。
图12-15首届朱家林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幕演出山东沂南
以天空为背景以大地为舞台的“田园剧场”
四
舞台艺术的属性造就了舞美艺术家特有的专业素质特征:因专业领域关联度而视野开阔;因艺术结构综合性而兼容并蓄;因创作主体多元化而合作包容;因制作体现技术性而务实经济;因艺术实用跨越性而观念创新。
作为舞台艺术家的最大幸福就是同时生活在过去、现在、未来,立足于当下,怀古今中西。
今天的舞台艺术家已经超越了追求技术的奇观,VR/AR/MR到XR,到AI等技术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成为一种新常态。于是,我们再次回到生活本身,一种新常态的生活。
这种交互的生活形态在几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人们的生活的坐标,领域和视野从未有过如此宽广和深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紧密交织,难解难分。几十年前不可想象,虚拟货币也用于实际支付,游戏会成为一个大产业,网络游戏成为大学专业和进入亚运会比赛项目……
今天的艺术创作更加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