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一个出生在科西嘉岛上的法国小个子曾经豪情壮志地宣布:“在我看到厄尔巴岛之前,我曾所向无敌。”在许多的历史学家眼里,他的失败是在滑铁卢战场上,莱比锡就败局已定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当拿破仑带着残兵败将从莫斯科的冬天逃回来时,他的欧洲帝国之梦就已彻底凋零,而给他带来这场噩梦的正是克林姆林宫中凌冽的寒风和无畏冰雪的哥萨克骑兵。
拿破仑大帝的东征之路,其实我们还要从俄罗斯的内部斗争开始讲起。当时的俄罗斯并不是十分强大,相反国内的反动派正蠢蠢欲动,在年3月11日夜,反对党冲进沙皇寝室杀害保罗一世,当时年仅24岁的亚历山大一世毫无准备地被反对派拥立为新的沙皇。
新的沙皇亚历山大设立“非正式委员会”,目的是想通过特殊形式的“内阁”逐渐掌握帝国的最高权力,想要将帝国大大小小任命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为了改变俄国落后、贫穷的面貌,签署自由耕作法,希望能够自上而下地解决困扰俄国的农奴制,农奴不再是世世代代为奴了,可以通过自己的金钱赎身,重新获得人生的自由。但这种没有得到俄国内部贵族支持的改革最终还是失败了。
沙皇亚历山大继承母亲的政治手腕与战略远见,他预见拿破仑的战争才华,必定会对俄国的利益产生重大影响,开始对拿破仑的崛起进行全方位的压制。他在、年先后组织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反法联盟。
在年6月24日,拿破仑调集大军中57万人,火炮门,正式对俄罗斯宣战。拿破仑计划在维尔纽斯及其以东的地区歼灭俄军的主力。法兰西的士兵们在激昂的《马赛曲》之下似乎得到了上帝的青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年6月25日的时候,拿破仑皇帝和亚历山大一世在边界的涅曼河上签订了《提尔西特》条约。拿破仑在普俄之间建立了一个华沙大公国作为缓冲国,使叶卡捷琳娜时代“三分波兰”的胜果付之东流。
年9月7日,法军在莫斯科以西公里与俄罗斯人展开恶战,拿破仑得到了“皮洛士的胜利”,而俄国人在损失惨重的同时获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在俄罗斯一代名将库图佐夫元帅力主放弃莫斯科,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带着剩余的俄国高级将领和大部分居民撤出,采取坚壁清野战术,用游击战模式与法军相持,迎接拿破仑的不是华丽的斯拉夫女郎与伏特加,而是莫斯科冲天的大火。
在俄罗斯的寒冬中,俄军不断采取小部队偷袭的战术消耗法军的有生力量。最后,跟随拿破仑逃出生天的法国士兵只剩下了三万人。俄罗斯寒冷的冬天成为了拿破仑的埋葬者,而这群土地上的英雄们,驱赶着法兰西的败兵,一直追入了凡尔赛宫。
拿破仑在将俄国作为自己征服世界的最后垫脚石,万万没有想到俄国人的斗志以及遇上寒冷的天气导致失败。对俄国东征的失败也就意味着称霸欧洲美梦的破灭,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拿破仑对当时欧洲封建制度造成的冲击,在某种程度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