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皮肤病好医院 http://m.39.net/pf/a_4322696.html
阅读书目:[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果说《娱乐至死》对于印刷术和电视媒介影响的阐述还不够的话,《童年的消逝》就可以被看作《娱乐至死》的续章。
在探讨童年的生成与消逝问题上,我们不得不提到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著作《萨摩亚人的成年》:青春期是人生必经的生理阶段还是由社会文化建构的?米德通过民族志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答案是后者。波兹曼同样以童年是社会产物,而不是生物需要作为开头,很巧妙地通过把“童年”概念的生成与消失当作研究的“抓手”,探讨了“印刷术和电视媒介如何对人产生影响”这一大的论题。
一、印刷术如何创造了童年的概念?
既然说印刷术创造了童年的概念,那么印刷术的哪些特征使得童年概念的出现?
首先,印刷术的出现使得“默读的公众”出现。口语时代知识传播必须依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印刷术的出现打破了手抄书时代知识的垄断,人们接触知识的成本和门槛更低了。默读的公众发展了个人主义。这种推理自然沿袭了伊尼斯式的对于媒介的评价:一种新的传播技术塑造一种新的兴趣结构。静默阅读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个体的思索、反省和谈话,这种自我意识便是导致童年开花结果的原因之一。
然而,单有个人主义并不能产生童年。童年要求社会必须有一个将人划分成不同阶层的基础。另一个动因作者称之为“知识差距”(knowledgegap)。(p41)知识差距是如何产生的呢?
印刷机的出现在有读书能力的人和没有读书能力的人之间产生了明确的界限。(p42)同样凭借印刷术,方言进入大众媒介,不同民族的人可以看到同样的信息,这加强了民族主义;印刷术传播了宗教思想,打破了原有的宗教权力的垄断;同时,标准化的印刷形式统一了数学符号,创造了新的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来源,增加了科学家的交流,生成现代科学,同时导致了科学思想的普及。所发生的这一切,意味着“文化人”(literateman)已经诞生了。
没有高度的羞耻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p12)印刷创造了一个新的成年定义,即成年人是指有阅读能力的人;相对地便有了新的童年定义,即儿童是指没有阅读能力的人。(p26)想要成为一个成年人需要努力才能挣来。成人变成了一个象征性的成就,但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成就。欧洲文明重新创造了学校,从而使童年的概念也变成社会必需的了。
二、电视如何使得童年消失了?
电报的出现使得人们信息传播的范围大大溢出了人所能抵达的物理边界。电视信息传播的逻辑必然导致童年“消逝”,这表现在三个方面,而它们都跟电视无法区分信息使用权密切相关:第一,因为理解电视的形式不需要任何训练;第二,因为无论对头脑还是行为,电视都没有复杂的要求;第三,因为电视不能分离观众。(p)
首先,涉及信息的可获得性。在字母发明之前,“读者”需要学会一大堆的符号,才能理解一条书面信息。学习符号的任务非常艰巨,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完成。那些的确学完所有符号的人需要将其毕生精力投入这个事业。拥有这些技能的结果,使得他们也可以拥有政治、宗教和社会权力。同样地,16至20世纪的书籍文化创造了另一种知识垄断。这一次,是将儿童和成人分离。一个完全识字的成人能接触到书中一切神圣的和猥亵的信息,接触到任何形式的文字和人类经历中有记录的一切秘密。大体上,儿童则不能。正因如此,所以他们是儿童,他们被要求去上学。
印刷的文字,尽管看上去容易接近,实际上掌握起来却足够困难,要获得适当的阅读态度也并非易事。这二者造成的结果是,不仅在儿童和成人之间,甚至在年幼的儿童和青少年之间,也竖起了屏障。
然而,自从有了电视,这个信息等级制度的基础就崩溃了。电视首先是一个视觉媒介。任何文化水平、年龄段的人都可以看电视。因此,相对于印刷品,知识的门槛消失了。阅读需要知识、理解力、耐心,还需要一定的金钱成本,但是电视就不一样了,电视不需要成本,甚至不需要识字。知识的差距消失了,获取秘密的门槛也消失了。
电视的内容也开始有了问题,电视将各种本来应该属于“秘密”范畴的问题(即不适宜儿童观看的内容)放在大屏幕上讨论了。后果是,羞耻的概念被冲淡了,也不再神秘了。用乔希·梅罗维茨的话说,电视打开了通往成人生活后台的视窗。我们的孩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消息灵通,究竟是什么意思?这意味着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秘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的时候,他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
儿童犯罪率、残忍程度都在提高。儿童受侵犯的案件也在增多。如果说儿童遭虐待是因为他们小,这只解释了问题的一半。另一半是,他们受虐待是因为他们不被看作儿童。在消除儿童和成人在性欲上的区别方面媒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性的秘密成为人人享用的产品。十几岁的少女怀孕率日益上升。年轻人染上性病的程度也在稳步上升;滥用酒精和酗酒、毒品。
同时,成年人也开始消失了。因为本来应该成人承担的责任也被推卸掉了。成年人失去了大部分的权威和光环,尊敬年长者的想法变得荒谬可笑了。年轻的成年人不愿意承担养老的责任、婚姻不持久、不愿意生育孩子。
三、反思
在研究问题和论证过程上,作者的阐述还是非常清晰的。视角切入小,但是落实的问题是非常大的。在本书中,作者同样回应了《娱乐至死》中的一些观点:现在电视把生活的每个方面都转变成了娱乐的形式,同时电视把一切简单化、具体化。这是因为电视本身是以图像为传播内容,没有办法传播印刷品一样的严密逻辑的深度内容。长期浸淫在电视文化中的人,很难再接受深度的阅读作品了。正如短平快的互联网时代使得人们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了。
/10/09
往期相关阅读:
旧文重发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
旧文重发《交流的无奈》读书报告王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