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
中文顶尖杂志·年
推荐理由
1、最前沿、最热门的科技和人文话题,极大地开阔了孩子的眼界,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2、主题式深度学习,告诉孩子notwhattothink,buthowtothink.(不是告诉你思考什么,而是告诉你如何思考。)
3、《少年时》的撰稿人都是全球各个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他们经手的内容是一般书籍无法达到的。
前段时间逃逃的一位同学到我们家玩,他说起在图书馆看到了一本我们中国的杂志,虽然看不懂中文,但觉得应该很有趣,里面有很多“HighTch”(高科技)的东西。
我们一听觉得很好奇,什么样的中文杂志能在美国图书馆出现呢?后来到图书馆一看,原来是一本叫英文叫“FrontVision”,中文叫《少年时》的杂志,随手翻了几本,光看一个个主题封面,就勾起了我阅读的兴趣。有讲寻找外星人的宇宙大搜索,也有讲VR、AR技术的人类视觉的延伸,还有讲食品安全和3D打印等等新鲜又有趣的话题……这些都是孩子们非常好奇也应该去探索的话题。
▲少年时在美国社区图书馆
细看几本下来,我和逃逃都成了《少年时》的铁粉,因为它的内容实在是有趣又有深度。杂志每期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围绕这些主题,世界顶尖的博士、科研专家们跳出思维的框框,从整个学科价值出发,讨论它从萌芽、发展以及未来等整体过程,从学科形成的主线上去俯视这个学科,了解这个学科的来龙去脉,把一些前沿的科学技术讲得明明白白。
我敢说,只要认真看完一本,就能成为这个话题的半个专家。孩子以后遇到这方面的讨论或学习,都有足够的积累加入到讨论和学习中去。
书里,有很多顶尖科学家针对未来几十年后的世界变化预测,也有很多年后才会出现的科技、医学方面的前瞻知识,或许孩子读到其中某篇文章,就豁然开朗,甚至影响他的一生。
更重要的是,跟着这些全球顶尖大脑一起探索学习,孩子接触到的不是简单地将前沿知识拼凑起来的读本,而是清晰地看到主题自身的逻辑架构,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学会逻辑思维与发散的思考方式。告诉孩子notwhattothink,buthowtothink.(不是告诉你思考什么,而是告诉你如何思考。)
整套杂志丰富的科技和人文知识不仅让孩子们大开眼界,更能帮孩子铸造自己的思维,以后遇到一个问题,他们也能发散性地去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这是这套书最大的价值。
有野心的少年的最佳读物
所以,联系上国内《少年时》的出版社后,我就马不停蹄地开始写它的介绍了,希望把这本可能是目前中国最好,最适合9-16岁孩子阅读的杂志推荐给大家。如果你看到今天的推荐,真的很幸运,如果你的孩子还小,那请记住这本杂志的名字,到孩子适龄的时候一定要给他订。
下面,我想先解答一些粑粑麻麻可能会有的疑问——
1、这些话题感觉离孩子还比较远,适合给他们读吗?
很多时候,我们都低估了孩子在少年时代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吸收能力。实际上,当孩子处在9-16岁时,正是他汲取新知和培养深入兴趣的黄金时期。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只看眼前,局限在十几年没什么变化的教学计划里,按部就班地学习语数外,不久就会发现,孩子学到的东西已经过时。而这些未来的科技,能给孩子强有力的指导,这点我们和《少年时》的编辑的有强烈的共鸣:
“我们一直在想,也许别人会问,你们写这些东西干嘛,这是孩子们十年后才应该学的东西啊。但我总觉得,从小就有一个大的概念,比局限在眼前的小圈子好。清晰地看眼前的东西,模糊地知道远处大概会有什么东西,这样子的学习,才是有意思的。”
——少年时总编祝伟中
2、这些深奥的科技话题孩子能看懂吗?
完全没问题。在阐述前沿科学新知时,《少年时》没有枯燥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将通常需要公式和专业术语来描述的科学原理“翻译”成用日常语言来描述。
比如讲太阳系时,在“烹调太阳系”一文里,先告诉孩子太阳系是怎么形成的,又怎么演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选自少年时《重新认识太阳系》
在介绍太阳边界的时候,把受太阳引力影响的地方比作太阳吹出的“泡泡”,这个“泡泡”以外的区域太阳风是影响不到的。就算孩子以前从来都没听说过这些东西,但看完这本书,也可以非常形象地讲给他的同学听了。
而且《少年时》的插图很丰富,很多时候就算不看字光看图,也能看懂书里传递的信息,九岁以上的孩子独立阅读soasy!
3、《少年时》能帮助孩子的学习吗?
答案是肯定的。《少年时》涵盖科学、生命教育、文学、文化、经济,英语等学科内容,是大型综合读本。很多文章不仅知识量巨大,能极大拓宽孩子的知识面,而且文字优美,让孩子在阅读,写作和演讲方面都一生受益。
而且《少年时》的科学专题广邀西方顶尖的少儿科学作者,他们中一些人已经写了几十年,无论是知识还是视野都无以伦比,他们经手的内容是教科书内容无法达到的,是学校科学课内容的很好补充。
举个例子,杂志有一期讲了爱迪生和特斯拉两位科学家打架的故事,最后告诉小读者,时代在不断变迁,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结论,所以谁输谁赢也没有定论。
而北京高考作文曾有道题:如果爱迪生回到21世纪,他对手机怎么看?如果孩子们因为这本杂志引发思考,写作这样的话题也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关于这套书,一些看过的大人朋友也表示收获良多,和孩子一起看很涨知识,还能和孩子一起探讨很多话题,增加亲子间的互动和情感,实在是一举两得。下面是我提炼的几条关于这本杂志最深的印象和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主题式学习
给孩子教科书以外的思维方式
“主题式学习”的方式是目前美国最常运用的学习方式,鼓励孩子们从兴趣出发,打破学科界限,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在美国,很多孩子从小就在做这样的科学主题研究,例如下图是一位四年级孩子的projct:讨论的是酒精对人体的影响。
有图表、有记录照片、有分析、有结论,俨然就是一个小专家的姿态,从小多接触这样的学习方式,孩子以后看问题才更理性,更全面,更通透。
《少年时》在“主题式学习”上做得相当深入,每期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有20多篇文章,80多页,非常深度专业地从各个角度对主题进行分析、探索、研究、思考。最最重要的是,这些探索和研究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例如年的4月刊的《3D打印机》这本,以3D打印机为主题,进行深入和全面的探索和研究。
开卷的卷首语真心超赞,编辑用非常简练的语言总结了3D打印——一种新型的制造。
接下来,用一张跨页图清晰地展示了人类制造简史,从猿人用石块敲打石块、到造精密仪器…再到3D打印。让孩子从宏观上有个总体的认识,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了现在,其中的原因和推力分别是什么。
然后再细化到印刷术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以及每一种印刷技术的利弊,让孩子对印刷术的前世今生有更全面的了解。
那么,3D打印机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它是怎么工作的?原理是什么?还有什么软肋?这篇文章里有孩子想知道的一切。
看到这,孩子肯定会想,
3D打印到底有什么用呢?
科学家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答案绝对超出我们的想象。例如用来做美食,不仅味道鲜美,还很有营养。私人定制饰品,真正做到每一个都独一无二。
左图是3D打印的巧克力花朵,右图是3D打印的一枚戒指
还能造房子,给动物打印假肢,甚至打印我们人的心脏,真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看完这些,你对3D的认识是不是完全刷新了?别着急,杂志内容还没完,3D以后,4D打印会实现吗?抓不着也摸不着的时间可以打印吗?这些大开的脑洞让孩子们在科技的世界放开自己的想象。
这样读下来,孩子对3D技术就有了一个整体而全面的认识,也知道了科学家们在一个未知的领域是从哪些角度,用哪些方法一步一步思考和探索的。
看明白了还不够,少年时还会引导孩子去解决问题。这块主要集中在“科学实践”这个栏目里,在这本书里就有3个科学实践,动手制作丝网打印和研究家用3D打印机——
制作一台自己的简单的3D打印机。要用什么材料,如何一步步制作书里都清清楚楚,还可以用自己做的3D打印机打印一个东西,想想就很酷啊!
单看这一本就让我们很感慨,虽然听3D打印这个概念很久了,但正真把它弄明白,还是在看了这本书以后。也许,在不久的将来,3D打印将迎来一次发展高峰,如果孩子能提前对它有很好的认识,可想而知他的竞争优势会有多强,而这些知识和思维方式都是教科书不能给孩子的。
科学和人文相结合
让孩子走得更高更远
科学和人文素养是人的两种基本素养,翻开历史,会发现许多科学大师们不仅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而且还具有很好的人文索养,包括哲学、艺术、心理等等。也正是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良好结合,使他们成就了伟大的科学事业。
《少年时》就深刻体现了这点,将“科学思维人文素养”八个字作为自己的创刊宗旨,每期杂志除了有一个科学大主题内容外,还拥有一批各自使命的栏目,这些专栏都是一批睿智的学者为孩子撰写的观点文章。涵盖了国家、文学、文化、经济、法律、英语等学科内容,让孩子在培养科学思维的同时也构建起自己丰富的人文世界。
还是以3D打印机这本为例,在通透得讲完这项科技后,也有许多综合性的人文内容。
例如,有一个国家的人文知识,这是我和逃逃非常喜欢的一个栏目,深度了解世界各地,而且我最欣赏的是,写这个专栏的人都是在这个国家多年的作家,所以视角都非常独特,笔触也很细腻。这期讲的是泰国,一翻开,立马让你跟着作者一起走入这篇神奇的土地。
内容从泰国的国王讲到神秘的那伽,再到非常接地气的水上市场和美食,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一个国家的真实风貌,远比读旅游杂志要丰富、细致。
此外,也有经济,法律、心理和哲学的栏目,每个栏目都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孩子讲述,让孩子从小都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真正懂得什么叫世事洞察皆学问,引发他们去思考不同的社会现象和文化。
初段经济学人栏目
每期杂志的最后几页,还有从美国引进的原版英文文章,原汁原味,内容丰富,而且贴近生活,不但能让孩子了解英文的语言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改进自己的语言。一些小游戏、小问题也能帮他检查自己究竟领会了多少。
全球各个领域最顶尖的人
就是少年时的撰稿人
《少年时》创办人杨鸣镝,出生于外交世家。母亲曾为外交部翻译室主任,并担任我国驻外大使。她自己在视野广阔的环境长大,一直在国际一流媒体担任重要职位。
当她自己的孩子长大,需要读好的儿童读物时,她发现,并没有百分百符合她内心标准的。为此,杨老师专门拜访过美国最大的儿童读物出版集团卡洛斯,她发现,美国的成功儿童读物,整本探讨同一个主题,由人文学者、科学家和艺术家就同一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同时也会派记者去采访所有孩子们感兴趣的人物…
于是她开始组建团队,近50余全球一流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人文学者参与其中、经五年酝酿筹划,才有了大家眼前这本,最高大上的少年读物——《少年时》。
《少年时》的中心编辑部设在美国纽约和中国北京,其跨国创作团队非常庞大,拥有来自世界各地专门为儿童写作,绘画,翻译和编辑的创作者多人,是一支非常独特的国际化专业少儿创作团队。
一份豪华的名单,
网罗全球的顶尖大脑
其中包括:
安德鲁·卢卡斯(AndrwLucas),加拿大科幻小说获奖作者
伯纳德·阿皮亚(BrnardAppiah),公共健康研究博士
拜伦·巴顿(ByronBarton),美国生物学博士,大学教授,科普作者
丹·里施(DanRisch),美国知名童书以及儿童杂志作者
谷之,医学博士,美国知名基因实验室领导人
海上云,工学博士,计算机网络研究者
……
这些各个领域最顶尖的人就是《少年时》的撰稿人。他们有自己的专长,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好北京医院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