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峰深度翻译中的译者角色与翻译策略以金安

北京最好的去白癜风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冬之卷

中国文化研究

中国典籍翻译研究专题

深度翻译中的译者角色与翻译策略

——以金安平《论语》英译本为例

朱峰

提要

深度翻译不仅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翻译策略。年,美国华裔历史学家、耶鲁大学金安平教授的《论语》英译本由企鹅经典出版,该译本所蕴含副文本的元素,呈现出典型的深度翻译特征。本文以其为个案,归纳译本中的序、前言、附录和文献目录体现出的深度翻译特征,并通过分析译文的评注,探讨深度翻译时的译者角色,以及结合译文中的注释,尝试总结深度翻译时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华典籍翻译和学术外译,带来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深度翻译金安平《论语》英译

从年开始至今,《论语》英译史已近三百年,其翻译主体之中,海外华人学者,值得我们注意。他们虽寄居国外,但血浓于水,割不断的民族与文化归属感,自然也投身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事业。从辜鸿铭开始,华人对《论语》的英译从未间断过,时至今日也有百年的历史,其中著名人士还有林语堂、谢德怡、刘殿爵、翟楚、翟文伯、黄继忠、李祥甫、马德五、金安平和倪培民。以译者名和论语为篇名检索,据中国知网(cnki)年至年30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国内对他们的研究,其中辜鸿铭篇,林语堂27篇,刘殿爵12篇,翟楚和翟文伯1篇,黄继忠2篇,李祥甫1篇,而节译本(谢德怡)和千禧年后的三个译本(马德五、金安平、倪培民)尚无人涉及。年,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史景迁(JonathanSpence)的夫人、华裔历史学家、耶鲁大学教授金安平(AnnpingChin)的《论语》译本,由企鹅经典出版。年,她出生于台湾,12岁时举家移民至美国维吉尼亚州瑞奇蒙(Richmond,Virginia)。大学时代,专业最初是数学,就读于密歇根州立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来进修于哥伦比亚大学,年获得中国思想方向的博士学位。值得注意的是,其祖父是著名史学家金毓黻,读博期间的指导老师是知名明清历史学家房兆楹。她目前任教于耶鲁大学,学术着重于先秦儒学和明清史,近年笔耕不断著作迭出。金安平个人特殊的汉学背景,其《论语》译本所含序、简介、夹注、注评和附录等诠释性材料,呈现出学术型“深度翻译”的特色,值得探讨。

一、“深度翻译”研究述评

“深度翻译”是翻译学术语thicktranslation的译名,据李红霞和张政统计,国内亦有“厚翻译”“厚重翻译”与“丰厚翻译”等译法。它的前身是英国分析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GilbertRyle)提出的“深度描写”(thickdescription),后来在年,被阐释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Geertz),通过论文《深度描写:迈向文化的阐释理论》(ThickDescription:TowardanInterpretationTheoryofCulture)引入人类学研究。他主张文化是符号的集合,是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webofsignificance),要获得对文化的真正认识,必须仔细地对符号系统中的各种成份和相互的关系,采用“民族志”(ethnography)来研究,而这种描写,不可避免地基于他族文化(研究者)的再次认识与阐释。

在阐释层面上,翻译与民族志的描写是相通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阿皮亚(K.A.Appiah),将之应用于翻译研究,提出“深度翻译”的概念,核心含义是“深度语境化(thickcontextualization),在翻译文本过程中采用添加脚注、注释、评注等方法,以便将文本置于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与语境之中,进而使被文字遮蔽的意义和译者的意图互相融合”。“深度翻译”,就是译者的一种具体的翻译方法,通过增加诠释性材料,构建出一个读者和文本的文化和历史语境的互动空间,即在译文中构建一个“意义网”,借以促进目的语读者对他者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以及表达对源语文化的尊重。就效果而言,“这种类型的翻译将翻译同严谨的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实际上属于学术翻译的范畴,适合涵纳丰富文化信息的文化典籍、学术作品和少数文学作品,其接受对象也是对原文及其背后的文化感兴趣的异域读者和研究人员”。

截止目前,“深度翻译”理论在海内外都得以发展,研究涉及用例证解释并深化理论,反思人类学研究数据获取方式的不足,探索文化人类学视域下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应用理论解释文学、哲学、科技类译本中具体的翻译现象,对理论渊源的钩沉、性质的判定与适用性的思辨,但现有研究依旧存在缺陷,其一应用范围以文学类为主,过度依赖译本自身的素材,桎梏于验证译本中副文本所体现的“深度翻译”特点,未曾归纳副文本体现出的“深度”特征;其二,忽略译者角色在深度翻译中的复杂性;其三强调对理论本身的批判,没能将深度翻译看做是一种翻译方法,进而从优秀译本中总结相关的翻译策略。

“深度翻译”在译本的表现形式上,“可具体化为脚注、尾注、夹注、双行小注、文内隐注以及序、跋、献词、后记、附录、术语表、致谢等几类”。而这与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GerardGenette)所提倡“副文本”(paratext)中“文本内副文本”(peritext)相一致。基于此,笔者将“深度翻译”分为“文本内深度翻译”和“文本外深度翻译”,前者指金安平《论语》译本中的序、前言、附录和文献目录,后者指正文译文中各种注释性材料。本文选择哲学文本为研究对象,围绕译者主体因素,拟从“文本内”揭示译者相应的翻译动机和目的和译本学术性,从“文本外”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扮演的角色和采取的翻译策略,以期对我国典籍外译有所启示。

二、文本内深度翻译

(一)序与前言:翻译动机和目的

金安平在序言中,先是肯定《论语》在中国史上至高的地位,而后为西方读者定性该书“与蒙田的散文一样,意义难以界定”,原因在于其漫长的“诠释史”(从春秋至今)。她还发现“目前西方《论语》译本,没反映出《论语》丰富的诠释史的缘故在于,绝大多数倚重皇家支持的科举教科书——朱熹的注释”。所以,金译本在选择底本时,便独辟蹊径。她认识到“中国近三百年(特别是清儒)的学者们切实求真,在处理词、句子和段落上,展示出多义性和多样性。再三考虑之后,决定倚重他们的成果。以往《论语》因权威诠释造成的单一性解读,我希望能将夫子微言之中的各种隐晦与大义之中的多种差异,在自己的译本中得以恢复和呈现”。

除了学术的动机,金安平在简介开头即坦言:“我成年之时,便一直探索《论语》的含义。过去十年,更是浸淫其中不可自拔,尽管路途不再艰辛,但兴趣依旧盎然。原因在于,我挖掘愈深,文本愈加丰富,含义愈加宽阔。……与《论语》的长期接触过程之中,一些更为重要的发生了。似乎此书,在这过程中,摆脱作为我学术研究的目标,使我愈阅读它,便愈置身于自己的人生之中,让我更强烈地感受到生活中的各组成部分:家庭,朋友,学生,国家,政治,童年,双亲记忆。”

谈及自己的翻译目的,金安平对自己译本的定位是“继承中国两千年学术,代表西方四百年跨语言的努力”。她的努力首先体现在增加文化的沟通和提高西方读者的接受度上。在梳理文献学的基础上,她发现“时间跨度二千年的《论语》诠释学史,积压了浩瀚的文献,帮我们解惑的同时,亦因其厚重,让读者高山仰止。为此,我的译本目的在于力求清晰简洁的同时,兼具学术深度,避免文献的繁冗,希望能够吸引读者通读各章,而不在中途失去他们”,“从而让读者都可能参与孔子的对话,并从中学到自己受用的生活知识”。其次,金安平还发现“孔子的对话浅显易懂反而构成理解的障碍,加上史料的阙漏与脉络不明,使孔子学说产生各种不同的诠释”。因此,孔子本人和学说,都经历封建当权者和经学继任者的挪用曲解。她坦言“我努力使孔子形象越加明朗,这正是我所要追求的”。为此,她采用历史考据的学术方法,力图通过译文还原真实孔子(authenticConfucius)。

(二)附录与参考文献:译本的学术性

典籍翻译必定是建立在自身的诠释系统之上,原因在于诸如像《论语》之类的文本,经历千年历史冲刷,期间原始文本意义的解读,无法不证自明,需依赖后世学者的代际注释。中国的典籍,同西方典籍一样,同属“过去时代的精神创造物”,只是通过注疏的方式,流传至今,且层层积累起厚重的诠释文献。

《论语》的注疏文献,数目巨大,据统计林泰辅统计,东亚三国的“论语学”多达三千种以上。典籍的注疏,实质上是一种语内翻译中的历时性翻译(diachronictranslation)。因此《论语》的翻译,在“语际翻译”之前,译者必须置身于文本内的知识系统,做选择性的“语内翻译”。黄国文发现典籍翻译过程中,语内翻译者的解读会直接影响译文的成文,尤其是《论语》的注解拥有很长的学术史,进而呼吁对典籍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piyaa.com/jtqk/2289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