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和俄罗斯要“友尽”了?8月28日,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宣布将终止签署于年的《乌俄两国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他发推特了:
据乌克兰独立新闻社的报道,波罗申科称:“最后,我们在充分准备以及受法律保护的条件下决定,将终止《乌克兰和俄罗斯联邦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TreatyofFriendship,CooperationandPartnershipbetweenUkraineandtheRussianFederation)。”
波罗申科认为:“这些都是俄罗斯的错,而这个条约也已经不合时宜。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乌克兰外交部能让我看到关于此事的一系列文件。”
波罗申科还表示,乌克兰已经立法,确定俄罗斯为“侵略国”。他呼吁建立一个协调机构,以便向俄罗斯对乌克兰造成的一系列“伤害”索赔。
据报道,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这份友好协议签署于年5月31日,当时还被成为“伟大的条约”(GreatTreaty)。
绕不过的克里米亚问题
近些年来,让俄乌关系急转直下的一个事件就是克里米亚公投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因为这件事,乌方甚至称俄罗斯为“侵略国”,而波罗申科的最新表态,也可能将乌克兰对俄罗斯的这种认知确立在了立法层面。
但克里米亚的问题却是由来已久的。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与俄罗斯、克里米亚地方政府之间就半岛归属问题不断产生纠纷,曾长期困扰俄乌关系。克里米亚要求独立或重返俄罗斯的呼声不断。在克里米亚独立倾向越来越强烈的情况下,乌克兰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克里米亚实行自治的决定。年2月,克里米亚州更名为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同年5月,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议会先后通过“克里米亚国家独立法”和“克里米亚共和国宪法”。此后,由于乌克兰政府的反对,该宪法被取缔。
而在相对亲俄的库奇马时代(年7月-年1月),与俄罗斯签订的友好条约中,曾确立了俄乌双边的友好关系,原则上为解决克里米亚归属等问题奠定了基础。条约确认克里米亚半岛归乌克兰所有,双方的紧张关系得以缓和。
但是,从年年末开始,乌克兰国内局势开始不稳定。由于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拒绝在立陶宛维尔纽斯的欧盟会议上,和欧盟签署《欧盟政治和自由贸易协议》,引发了国内的政治危机,亚努科维奇被迫下台。
就在年3月11日,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议会发布声明,议会81位出席议员有78人投下赞成票,通过“宣告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独立”。但乌克兰政府则未予以承认。
波罗申科也在此前的3月10日表态称:“克里米亚现在、过去和将来都属于乌克兰。”
但是,这些表态也没能阻挡克里米亚人的步伐:
3月16日,克里米亚归属公投结果以97%赞成的得票率获得通过,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正式宣布与塞瓦斯托波尔市一起脱离乌克兰,成立克里米亚共和国,并准备加入俄罗斯联邦。
3月18日,克里米亚共和国与俄罗斯签署条约,根据该条约,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成为俄罗斯联邦的一部分,并于21日被编入克里米亚联邦管区。
3月24日,克里米亚共和国宣布正式启用俄罗斯卢布作为其流通货币。
3月29日晚10时,克里米亚共和国改用莫斯科时间,比先前的时间提前了2个小时。
4月3日,克里米亚共和国与塞瓦斯托波尔市被编入俄罗斯南方军区。
4月11日,克里米亚国家委员会会议通过了克里米亚宪法,宣布克里米亚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内的自由民主与人权法治的国家联邦主体。
而提到历史,也不像波罗申科本人说的那样简单……
因为,在苏联初创时期,克里米亚的归属还真的不是乌克兰。而之所以在苏联解体后成为问题,也源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一个决定。
克里米亚原属于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管辖。年10月18日,苏联批准克里米亚成立克里米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当时隶属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年6月30日降格为克里米亚州。
年2月1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决议为纪念乌克兰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三十五年,将克里米亚由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划归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当时的苏共总书记是赫鲁晓夫。
值得一提的是,赫鲁晓夫是在乌克兰发迹的。他曾经是乌克兰党委第一书记。
由于当时苏联是一个由包括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内的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兄弟间这种“左兜出,右兜进”的事情也不会出现问题。而赫鲁晓夫也应该预见不到苏联在年被几个“兄弟”分了家,俄乌这对兄弟之间的克里米亚,原本不是问题,也成了问题。
当然,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重视还在于:在这个“本属于”乌克兰的地方,还有苏联解体后留下的俄罗斯黑海舰队。
历史上的《佩列亚斯拉夫协议》?俄乌之间的分分合合,一个执念了上百年的“情绪”
既然提到历史,就不得不聊到俄乌合并这件事,这两个东斯拉夫兄弟本应共同承载着基辅罗斯和昔日家园的辉煌记忆,但是当年的蒙古大军西征让俄罗斯和乌克兰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公元9世纪,东斯拉夫民族的国家——基辅罗斯在东欧平原上崛起。公元11世纪,在大公雅罗斯拉夫执政时期,基辅罗斯进入全盛时期。
12世纪,盛极一时的基辅罗斯因封建割据从12世纪逐渐走向衰弱。13世纪蒙古大军西征中断了基辅罗斯的发展进程。东北罗斯处于蒙古大汗的统辖下,沦为金帐汗国的属国,并逐渐演变成俄罗斯民族。
西南部罗斯因地处偏远,蒙古大汗鞭长莫及,走上了与东北罗斯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随后被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征服。年,波兰与立陶宛实现联合,成立波兰——立陶宛共和国(也称波兰共和国)。波兰共和国几乎涵盖了今天乌克兰的全部领土,只有南方部分地区由奥斯曼土耳其及其盟友克里木鞑靼人控制。
当时的波兰共和国对境内的乌克兰人实行殖民统治。在经济上,波兰推行农奴制;在宗教和政治领域,波兰大力推行天主教,要求乌克兰东政教会隶属罗马教皇,把不愿改变东正教信仰的乌克兰民众视为二等公民。
年,乌克兰爆发了由哥萨克盖特曼波格丹·赫麦尔尼茨基领导的反波民族大起义。起义开始后,赫麦尔尼茨基一直试图寻求可靠的盟友以共同抗衡波兰。在周边邻国中,乌克兰与土耳其、克里米亚汗国关系复杂;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和特兰西瓦尼亚公国是土耳其属国、而且与波兰交好。权衡利弊,赫麦尔尼茨基最终选择与沙皇俄国结盟。
年1月在基辅近郊的小城佩列亚斯拉夫,赫麦尔尼茨基代表乌克兰接受了俄国沙皇对乌克兰的统治和保护权。
《佩列亚斯拉夫协议》是界定历史上俄乌关系的重要法律文件。苏联解体后,该协议引起俄罗斯和乌克兰方面广泛争议。目前俄罗斯学者多强调俄乌合并是基于彼此之间紧密的历史文化联系。多数乌克兰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从法律上说《佩列亚斯拉夫协议》是乌俄之间的“政治联盟”,乌克兰是俄国的“附属国”或“保护国”;
乌克兰新闻媒体和历史教科书则倾向《佩列亚斯拉夫协议》是两个完全平等的伙伴间协议,只是这种平等关系在赫麦尔尼茨基死后被俄国人为破坏。对于协议的影响,乌克兰人普遍认为,这是“乌克兰国家的严重错误和战略失策,导致乌克兰人失去了国家和民族独立”。针对这种观点,俄罗斯学者提出质疑,认为与俄国合并是乌克兰不得已作出的选择,并非俄罗斯主动要求,况且合并在当时并未给俄国带来利益。因为接受乌克兰,俄国不得不与波兰经常处于战争状态。言外之意,乌克兰应当对沙皇接受乌克兰臣服表示感谢,而不是抱怨。
在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协议》后,俄国利用各种手段对乌克兰实行民族同化。十月革命后,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和乌克兰叉经历了苏联大家庭的沧桑巨变。共同生活数百年的历史留给两个民族的不是兄弟般的手足之情,而是恩怨交织的复杂记忆。苏联解体后,这份解不开的历史情结使两国关系逐渐疏远。
俄乌关系和地缘政治影响
一位学者告诉环环,条约的废除,其实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克里米亚归入俄罗斯已经让这个条约“名存实亡”。不过,波罗申科此举,说明乌克兰在坚定反对俄罗斯、倒向西方的道路上一去不回头了。
地缘政治方面,乌克兰原来可以当作俄罗斯和西方的交流桥梁,现在已经完全成了冲突的前线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俄乌关系没有缓和的可能性,克里米亚归俄已经成了既成事实,而顿巴斯地区的冲突也不会消停,并且有极大的可能性步南奥塞梯、阿布哈兹和德左地区的后尘,成为事实上独立且倒向俄罗斯但不受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国家”。
今年四月份乌克兰总统驻议会代表卢岑科曾说不会完全废除这个友好条约,因为里面有克里米亚和切尔诺贝利的相关条款,但现在看来乌克兰是铁了心要和俄罗斯决裂。放到全球地缘政治角度来看,这一举动实际上是表面,俄罗斯和西方的地缘政治对立短期内是无法缓和的。
(历史部分参考自沈莉华:《俄罗斯与乌克兰历史恩怨解读》,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年第1期)